高尔基的《童年》目录、作者简介、作品特、主要思想、名人书评
高尔基的《童年》目录、作者简介、作品特、主要思想、名人书评
第 一章 前往尼日尼
第 一节 父亲去世了
第二节 船舱里的见闻
第三节 伏尔加河上的风光
第四节 抵达尼日尼
第二章 来到外祖父
第 一节 兄弟斗殴
第二节 顶针事件
第三节 残暴的外祖父
第四节 外祖父来探望我
第三章 茨冈尼克
第 一节 “地位特殊”的茨冈尼克
第二节 热闹的家庭舞会
第三节 “能干”的茨冈尼克
第四节 茨冈尼克之死
第四章 我与外祖母
第 一节 虔诚的信徒
第二节 火灾现场的总指挥
第五章 分家后的日子
第 一节 外祖母的回忆
第二节 跟外祖父学识字
第三节 外祖父的回忆
第四节 温情与暴力
第六章 噩梦般的生活
第 一节 米哈伊尔打来了
第二节 父子大战
第七章 两个上帝
第 一节 外祖母的上帝
第二节 外祖父的上帝
第三节  街头印象
第八章 奇怪房客“好事情”
第 一节 奇怪的房客
第二节 有趣的聚会
第三节 真挚的友谊
第九章 另一些朋友
第 一节 彼得大叔
第二节 我和三兄弟
第三节 彼得大叔死了
第十章 母亲的归来
第 一节 母亲回来了
第二节 母亲给我上俄语课
第三节 母亲引起的战争
第四节 母亲与钟表匠
第十一章 我的父亲
第 一节 我上学了
第二节 父亲的故事
第三节 父亲在外祖父家的生活
第四节 莫名的不安
第十二章 母亲的再婚
第 一节 绿老太婆
第二节 我的小窝
第三节 我的继父
第四节 见到大主教
第五节 “小偷”事件
第十三章 到人间去
第 一节 外祖父母分家了
第二节 快乐自立的街头生活
第三节 母亲去世了
创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独特的选材: 《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大量运用真实的材料。另一方面,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他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他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作者名片 :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读了许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人物名片:父亲 彼什科夫 (手工业者,老实、本分)
母亲 瓦尔瓦拉 (勤劳善良的下层妇女)
继父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夫 (脾气暴躁,经常毒打妻子)
外祖父 卡希林 (凶狠、残暴、自私、贪婪、吝啬)
外祖母 阿库琳娜·伊凡诺夫娜 (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
主人公 阿廖沙 (善良,坚强,勇敢,纯洁,能干,有信心)
大舅舅 米哈伊尔 (自私自利,贪婪)
小舅舅 雅科夫 (自私自利,贪婪)
舅母 纳塔利娅 (温柔、怯弱)
表哥 雅科夫的萨沙 (顺受、麻木)
童年 高尔基表哥 米哈伊尔的萨沙 (沉默、忧郁)
伙伴 小茨冈 (是个弃儿,为人开朗活泼,与主人公十分友好,但后来惨遭害死)
老匠人 格里戈里 (正直、本分)
保姆 叶芙盖尼娅 (快活善良)
房客 “好事情” (知识渊博、沉默寡言)
主题思想:《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艺术特:《童年 》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的价值。
名家点评:《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丘科夫斯基(文艺评论家)
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的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罗曼·罗兰(法国作家)
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的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卢森堡(德国女革命家)
语言特点:
《童年》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栩栩如生。例如对外祖父家打架时场面的描写:
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伸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
“叫你们全给我要饭去!”
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
“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物耳根子清静,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天动地。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把一具乱七八糟的打架场面写得很有层次,把每一个人的动作、表情、心情都鲜明地描写出来,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1000字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童年,每个人都有着最珍贵的回忆,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在我们人生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童年是美好的,而像阿廖沙那种苦难的童年你们感受过吗?肯定没有。
阿廖沙幼年丧父,随母亲来到了经济还算不错的外祖父家。外祖父家里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这种氛围毒害着这里的每一个人,连小孩也倦了进去。外祖父残暴﹑贪婪﹑专横,经常打骂孩子;两个舅舅因为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小茨冈”也因两个舅舅的过失而离开了人世;舅舅们也经常虐打自己的妻子,是这个家难以得到平静……就是在这样的弥漫着残暴和仇恨
环境下,年幼的阿廖沙过早的体会到了世间的痛苦与丑恶,使阿廖沙感到非常地痛苦,对他的毒害和影响也真的可想而知。但在这个充满着仇恨的家庭里,也并没有缺少光明与温暖,外祖母对“我”的关爱﹑教育﹑培养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光明。她如一扇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内心,把他引到了光明的地方,她的爱使阿廖沙充满着坚强来应对苦难的生活。
和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别。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是灿烂的﹑是无忧无虑的。现在的我们被父母惯着,像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一样,父母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们。我们从小没有被父母打,也没有被骂,就这样过着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生活。在文中,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还要自己去捡废品来赚钱。我们现在呢,丰衣足食,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而就是因为这些,许多孩子们都失去了自立的能力,21世纪的我们,总是依赖于父母,如同温室中的小花朵,从未经历风吹雨打,总是过着衣来张口返来伸手,过着优越的生活。每天早晨父母总是早早的叫醒你,衣服还要父母洗,作业还要父母督促来完成……这都是缺乏自立的表现。
阿廖沙还具有坚强的意志,在幼年时父亲与母亲也相继去世,在外祖父家还遭受着虐待,在这样的悲惨境遇下,不是常人能所能接受的,而阿廖沙却表现出极其坚强的意志,以乐观的
心态来对待生活。就是因为缺少阿廖沙那样的坚强意志,我们才会如此的依赖,依赖父母,依赖他人。我们要学会自立,克服依赖,珍惜美好的今天!学会自立,学会坚强,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从中得到的最深的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而我们又有着优越的条件,我们不应该浪费,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还要克服依赖,培养自立,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读了《童年》,我懂了很多,也反省了很多,我学到了阿廖沙身上宝贵的优秀品质,我要改变身上的坏毛病,做一个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