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黑板报内容资料大全
冬至(de)由来与意义:
冬至又称"冬节",时间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国传统(de)历法,以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又分为十二节和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而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de)一个.因为它(de)日子并没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de)我们,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de)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de)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de)节
气之一.更由于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de)变化规律有着深刻(de)认识,所以有"冬至一阳生"(de)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
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de)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de)记载,又因为周历(de)正月是夏历(de)十一月,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
用夏历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才有(de).汉代甚至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来庆贺这个日子呢
"冬至" 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是"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de)节日.又由于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 "冬节大如年"(de)说法,意思是说冬至(de)礼俗和年节相差无几.另外,冬至又有如"亚岁"、"如正(新正)、""履长节"等(de)称呼,民
间则多称为"冬节".又由于富人都过着丰厚(de)冬至,而穷人则只能贫苦(de)过夜,于是又有"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de)俗谚.
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de)好坏,推测往后(de)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
至日到来(de)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de)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冬至(de)由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de)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de)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de)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de)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de)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de)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de)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de)吉地.尚书·洛
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de)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de)好地方)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de)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de)成法.
“土圭测景”(de)目(de)是出“土中”(中国(de)中心).这种方法(de)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de)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de)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de)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de)就是“土中”洛阳、“洛邑”(de)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de)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de)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
黑板报内容
凑.”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
周公选取(de)是经土圭法测得(de)一年中“日影”最长(de)一天,为新(de)一年开始(de)
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de)一年(de)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
后来一般春节期间(de)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de)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de)正月为夏历(de)十一月,因此,周代(de)正月等于如今(de)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
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de)习俗: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de)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de)“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
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
冬至又称“数九”.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de)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
区别于后来(de)春节前夕(de)"辞岁",冬节(de)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有(de)在这一天“晒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de)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de)人煮粥吃.
冬至食文化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de)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de)是冬至吃馄饨(de)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
“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
各地,深受人们喜爱(de)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
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de)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de)食品,是一
种用糯米粉制成(de)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
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de)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
冷(de)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de)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de)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de)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
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
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de)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de)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de)“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