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散文阅读之选择题
【考核方式】
散文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和手法的赏析。
【散文阅读选择题的三个导向】
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择题“4选1”“不正确的一项”,这样设题带给我们更多正确的可用来读文的导向信息。
具体体现在3大方面:
(一)正确信息更多——更利于我们疏通文意
“4选1”“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意味着有3项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正确的;并且错误的1项也仅是部分错误,仍有正确成分。
(二)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助于快速回归文本定位相关段落前几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有的选项甚至明确选项对应的段落位置;后面的选项往往从文本的整体(主题、整体思路等)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明确了这一点,就有助于读文、解题时能迅速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层次(思路顺序)和准确地到解题的文本依据。
(三)紧扣相关内容和艺术特命题
设题点和读文关注点大都明确高考小说选择题的题干,明确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其选项共性特点一般是“内容+写法”。表现在选项设置上,即每个选项往往采用“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方式命制,即显性表述(写了什么)+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选项命制方式。
【解题方法】
(一)浏览选项,明确关注点关注点指对选项“内容+特”核心关键点的提炼,即标画剖析各选项中的显性表述(写了什么)和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二)回归原文,对应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关注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三)散文阅读排除错误,定答案根据前面分析的各选项特点,判定选项正误,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指点迷津
(一)散文阅读客观题设误角度
设误类型 | 错点设置 | 辨析方法 |
推理错误 | 选项故意摘取原文语段,违背原文推理过程,得出与原文内容相反的结论。 | 仔细阅读原文,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结论性句子的上下文。 |
曲解文意 | 选项故意误解或者忽视文中某些重要词语,导致选项与文章思想情感相悖。 | 对应原文语段,不要放过每一个词语,认真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命题者的考查目的。 |
偏离主旨 | 对文章句段的分析只着眼于局部,忽视文章整体思想情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或过度拔高、矮化。 | 要关照全文,明确文章的思想情感,不可脱离原文,随意发挥,任意联想想象。 |
手法错误 | 从文章的表达方式、布局谋篇等方面故意错误解读文章艺术手法类型或者手法的表达效果、运用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极具迷惑性。 | 初读文章时,可以尝试运用“通过……表现……”的方式,明确文章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 |
混淆原因 | 故意忽视原文关于原因的重要语句,错误概括文中某种结果的缘由。 |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原文中表示原因的词语,如“因为”“由于”“所以”等,注意这些词语的位置和前后语句。 |
(二)解题要领
通过客观题直接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进行考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查难度,但是由于考查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也往往具有比较大的迷惑性。
首先,从选项顺序上说,一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设置选项。题目中的选项往往是从文章局部切入,基本上按照文章段落的先后顺序排列,有的选文甚至标明段落序号,在选项中也会明确说明其对应的具体位置。在选项内容的设置上也往往是从文章主题、语言、布局谋篇等角度设置,前后选项之间形成的梯度不仅符合考生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也有助于考生迅速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其次,从阅读选项上说,要揣度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一定要明确阅读题考查的不是考生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而是对命题者命题意图的解读和回答。要以“忘我之心”读文,要以“有我之心”立足原文探究思考,千万不可先入为主,带着自己的观点态度主观否定某项,要将四个选项放在一起仔细比较,尤其要对不容易排除的选项要反复斟酌,选出错误最明显的选项。
最后,从比对文章的角度分析,要有整体的大局观。客观题错误项的设误点往往很小,阅读
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每一个词语,将选项还原到原文对应位置,对文章内容进行的细部阅读。比对时,要有整体观照的大局意识,把选项中出现的词语放在全文中理解,在整体中观照细节,在细节中领悟整体。
对点训练
一、文本阅读,回答问题
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
①“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1958年,21岁的吴天一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带着这句誓言来到青海。
②那时的青海,遍地荒漠,满目苍凉。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肆虐的高原疾病,吴天一像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被藏族众誉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每当谈起自己的经历,吴天一总是说:“中国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高原人民了不起,青藏高原了不起。这里,是我科研事业的‘江河源’!”
③吴天一清晰记得,一名退伍军人被紧急送到医院,他呼吸困难,脸发紫,大口大口的白沫从口鼻中喷出……医生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患者离世前的这句话,刺痛了吴天一的心。
④此后,这种要命的“怪病”接连出现。吴天一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肺炎、肺充血症,而是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特发性疾病。当时,国内关于高原医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暗下决心,要闯一闯这片“无人区”!经验表明,只有对自然人的普查率达到90%以上,才能准确掌握疾病的人分布和患病因素。而在高原上,牧民的毡房动辄相隔几公里,调查之难可想而知。
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问题,可能就在这一家。”话音未落,吴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毡帽,跃上骏马,冒着冰雪风沙,向最高最远的地方奔去。吴天一边治病、边调查,这项调查持续多年,覆盖人达10万。在系统摸底基础上,吴天一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理论,钻研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
⑥吴天一写了一篇介绍高原藏族人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这篇短文竟给他
带来了意外收获。“吴天一,你在美国的父母来电话你了!”1981年的一天,吴天一刚从昆仑山西大滩考察归来,同事兴奋地告诉他。
⑦原来,早在1948年,吴天一11岁时,就同远在美国的所有亲人失去了联系。30多年来,他独自生活、求学、参军、从医。
⑧机缘巧合,大洋彼岸的妹妹翻看报纸时,“吴天一”的名字令她怦然心动。一番辗转联络,电话两端,无尽唏嘘。父母和妹妹向吴天一倾诉相思之苦,呼唤他来美国定居。
⑨吴天一渴望团聚,但他放不下挚爱的事业,更放不下青藏高原和这里的人民。“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我不能离开这里!等攻克‘高原人类适应和高原病防治’的课题后,我再去看望你们!”在给父母的信中,吴天一写道。这又是一次无悔的选择。
⑩常年穿行于高山、草地、冰川,吴天一数不清遭遇过多少回事故。如今84岁的他,虽全身曾14处骨折,却步履稳健;虽经历两次耳膜穿孔、多次白内障手术,却耳聪目明。每年,他都坚持带队到“黄果树”(黄南、果洛、玉树)等地义诊。
⑪2021年6月底,吴天一由西宁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透过飞机舷窗,
他深情凝望着这片扎根63年的土地——昔日的荒山,早已变了模样;戈壁滩上,胡杨林蓬勃生长;一条条江河,在高原流淌,百折不回,奔向远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自然段加点词“刺痛”生动形象地写出患者的话给吴天一带来的极大痛苦。
B.第⑦自然段运用倒叙,交代了吴天一的身世,为后文写他做出重大抉择作铺垫。
C.第⑩自然段通过一系列数据写出吴天一经历磨难之多,体现出他对事业的坚守。
D.第⑪自然段通过描写环境的改善,赞美了吴天一等为大西北建设做出贡献的人。
【答案】B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第⑦自然段运用倒叙”表述有误,根据第⑦段中“原来,早
在1948年,吴天一11岁时,就同远在美国的所有亲人失去了联系。30多年来,他独自生活、求学、参军、从医”的内容可知,本段采用的是插叙;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或其他缘故,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长方形的就叫长条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③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喻。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④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足有五亩三分。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⑤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⑥后来,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有次新初随口说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⑦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⑧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母亲自言自语道:有什么法子呢?又没有哪个愿意来种。
⑨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来好好种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
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⑩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