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桑树儿搭灯塔》:演绎军民一家亲
作者:孟红,朱慧敏
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6年第6期
歌谣源自何种历史背景
从1928年初到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先后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发动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游击战,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围剿”,先后取得了南岔大捷、赤溪大捷、中堡大捷、十万坪大捷等战役的胜利,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湘鄂川黔边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恶劣的生活环境培养了他们坚强的意志,沉重的阶级压迫锻造了他们不屈的抗争精神。在土地革命前,这里同全国各地一样,绝大部分田土为少数人所有。没有土地的广大农民只能靠租种地主的田地,或做长工、打短工过日子,受尽了盘剥。官绅巧取豪夺,官府横征暴敛,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不仅如此,大小军阀和各派地方势力对农民的剥削压榨更为残酷。一无所有、生不如死的广大边区人民,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如此众多的苦难与不幸,怎能不奋起反抗?不屈的反抗意识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促使他们寻生活中的光明,寻民族崛起的契机。
当贺龙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举起革命的火炬时,边区人民意识到“我们要想出头路,跟着红军闹革命”。于是他们毅然决然,义无反顾,誓死“要当红军打江山,不怕刀摆面前,阎王殿上蹬三脚,变鬼也要拖杆”(《要当红军打江山》)。这种豪迈和壮烈不仅表现在红军身上,也表现在红军家属身上。“要脑袋你就取,奴家怎能对你把头低,湖东湖西去打听,谁不知道我是红军妻”(《我是红军妻》)。这首流传在湘鄂西一带的红歌谣,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
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让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实惠,红军严明的纪律,和蔼、平等待人的作风,让深受欺压的百姓深深感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红军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心,对于饱受苦难和压迫的穷人来说,红军带给他们的是幸福、是希望、是一条光明的路。
歌曲曾有怎样的流变和影响
高尚歌词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七言五句头的红军歌谣,是经过文人搜集、发现、整理出来的。最初的歌谣只有前面两节。这首歌谣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明代,倭寇为患,朝廷征调土家族将士前去东南沿海一带抗倭。于是,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杀敌,保家卫国,歌声始终相伴着将士们的征程。抗倭将士和妻子间忠贞的爱情深深地蕴含在歌词的字里行间。
马桑树和灯台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树,但灯台树常常攀附于马桑树上,枝桠紧紧缠绕。当春天来了,春的气息催动了灯台树的枝丫,它奋力地生长着,缠绕上马桑树的枝条,从此两相依偎,永不分离。因此,土家人用马桑树和灯台树的意象来表现男女缠绵、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绵绵情意;就这样,一个丰富的音乐意象出现了,一曲传唱千百年的经典民歌诞生了,它深情婉柔,动人心弦,是中国式古典爱情的又一曲颂歌。同时,它又将保家卫国和男女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荡气回肠,久久传唱不衰。
《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歌曲语言纯朴、感情真挚。从曲调看,它是建立在五声羽调式上的民歌。整段歌共五句,句与句之间连环相扣的旋律就像缠绵不断的情丝从心底流出,表现了夫妻两个忠贞不渝的纯洁爱情。这首歌曲的歌词就地取材,来自民间。男女主人公书信互答,情境交融,传递着纯真挚爱的情意。歌词借用马桑树更是意蕴深厚。其中“钥匙不到锁不开”,完全是人民众的语言,较之文人们的“海枯石烂”之类更加形象生动,自然贴切。
这首桑植民歌通过委婉的曲调和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分隔千里的夫妻思念之情,展现了一种朴实坚贞的爱情观,而在大革命时期,这首爱情民歌更被赋予了一抹浓浓的鲜红。
在大革命年代,贺龙、任弼时等在湘鄂西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也多次开展“扩红”运动,苏区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苏区出现了妻子送郎当红军、母亲送儿杀敌人的热烈场面和跟随贺龙等辗转南北、北上长征的感人事迹。在这种情沸腾的时刻,民间再一次唱起了《马桑
树儿搭灯台》的歌谣,并将它又赋予新的内涵,以表达苏区各族众对红军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贞。
这首民歌从歌词到旋律浑然天成。它采用七言五句体的唱词句式,歌词单纯质朴,词意生动,地方风味浓,儿化音重,衬词多,听起来亲切动人,情趣别致;它以湘西民歌中传统的男女二人对唱的形式,唱出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每位听者一旦听到都会被它深情婉转的旋律所感染。它不紧不慢的旋律就像美丽的山泉水一样,清澈、自然、温暖,细细品味还有些古朴苍凉意味,在它跌宕起伏的行进中,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人们的心灵。它的歌声始终暖心、贴己、动情而给予信心和力量地相伴着战士们的步步征程。
1957年,文化部门派人下乡采风,收集民间歌谣。他们在湖南省桑植县的樵白湾乡采录到了这首红军歌谣,认为这是一首来自民间,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很有价值的红军歌谣,当时就将它归类为汉族革命歌谣。1987年,再次采集民间歌谣时,经过考察审定,将其正式确定为桑植土家族革命歌谣。“”时期,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有人嫌歌谣中“钥匙不到锁不开”这句歌词比喻鄙俗,缺少“革命性”,为了表示所谓的纯洁、高尚、革命,整理加工时,便将“钥匙不到锁不开”改为“春天不到花不开”,于是这首红歌谣,在“”期间就有了另一种版本的唱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马桑树儿搭灯台》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首饱含民族、国家意识壮丽彩的
民族民间歌谣。尽管我们从其字里行间看不到当年金戈铁马,长大戟的厮杀场面,也听不见地动山摇、气壮山河的呐喊,但其深厚的历史内蕴却向人们道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自明代以来,每到天下兴亡之际,民族危难之时,在湘西,在土家族社会中,就会像擦亮的号角一样,在人民心中响起惊天动地的歌声:“马桑树儿搭灯台……”直到今天,只要人们一说起湘西民歌,眼前似乎就会飘起一片血与火的场景,响起一片激动人心的时代旋律,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马桑树儿搭灯台》。
1956年桑植民歌手在省城首次演唱这首歌,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并称其为金的旋律。1957年、1962年、1979年,《马桑树儿搭灯台》曾作为汇报演出节目,三次进京演出,广大听众反响依然很好,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1987年,在波兰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桑植土家族民间歌手尚生武先生第一个登上国际舞台,深情演唱了《马桑树儿搭灯台》等5首桑植民歌,受到多国领导人和观众们的热情赞扬。后来,这首歌谣还被改编成交响乐曲,在国外演出时引起轰动,被誉为金的旋律。2003年11月,著名湘籍歌唱家宋祖英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金大厅,在先后演唱了中国名曲《茉莉花》等多首中外著名民歌之后,将《马桑树儿搭灯台》作为她的压轴之作奉献给广大外国朋友,她对这首歌的深情演唱,将此次演唱会再次推向了高潮,而且震惊四座,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有人说,《马桑树儿搭灯台》堪与传统民歌《茉莉花》媲美。白族歌后黄道英,也曾把桑植民歌唱到英国芭比肯艺术中心。可见,《马桑树儿搭灯台》已经跻身于世界优秀民歌的行列,成为湘西民歌乃至中国民歌的典型代表。桑植是民歌之乡,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
民歌就被列入其中。目前搜集整理出的民歌就有万余首。美妙动听的桑植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马桑树儿搭灯台》便是其中之一。
歌词具有哪般深刻思想内涵
除了旋律的优美、情感的深沉以外,歌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恐怕是这首歌谣名扬海内外的主要原因。
其一,《马桑树儿搭灯台》从侧面折射出了红军对苏区百姓深深的爱以及苏区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的历史盛况。歌谣一开始,叙述了一位红军战士给自己的妻子写了一封“离婚信”,由于自己参加了红军,为革命英勇杀敌,不能在家陪伴妻子,并因此请求对方“移花别处栽”,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嫁给别人,不要死等着他,莫要耽误她大好的青春。这是红军战士朴实高尚品格的细腻体现,他完全为心爱的姑娘着想而宁愿牺牲了他自己的感情,无私体贴的神情令人动容。
除了这种爱的特殊表达之外,歌谣也暗含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的历史事实。由于共产党在根据地采取的土地革命政策深得民心,分到田地的农民扬眉吐气,从内心拥护共产党,拥护红军。他们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心要跟着党闹革命。
《马桑树儿搭灯台》所传唱的正是当年千千万万个妻子送郎当红军的真实历史。它是活在民间、令人
荡气回肠的记忆,是苏区老百姓舍身舍家坚决革命的艺术写真。足见红军在苏区众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其二,这首歌谣真切地表达了苏区广大民众的心声。作为一首广为传唱、影响深远的革命歌谣,仅有爱情层面的理解似嫌肤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细读这首歌谣,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郎与背后的象征意义。红军还没有撤离根据地时,人们传唱这首歌谣,是鼓励丈夫当红军;红军走时人们传唱这首歌谣,是依依不舍地送丈夫、送红军;而在红军撤离根据地、辗转北上抗日后,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苏区老百姓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血腥屠杀,笼罩着人们的生活,这时候唱这首歌谣,不仅仅是对当红军的丈夫的思念,更是对整个红军队伍的思念,人们盼望红军早一天打回来。歌谣中的“郎”早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情郎”,而是红军的代名词。在苏区众的心中,“郎”就是红军,红军就是“郎”,红军已经成了“郎”的象征体。而对“郎”的忠贞,也就是对红军的忠贞,对革命的忠贞。“红军走了我心伤,门外来了国民党,老的赶得没屋坐,少的赶得没处藏”(《红军走了我心伤》)。“高山古树不怕风,红军火种燃心中,树大根深倒不了,火种越燃心越红”(《红军火种燃心中》)。这些歌谣十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红军走后苏区百姓的生活情状和心理状况,渐行渐远的丈夫和红军此时已经聚合为一个整体。
其三,歌谣也表现出苏区众对革命的坚定的信念。“郎去当兵在家,二人心中别牵挂,在家中勤生产,郎在前方把敌杀,英雄模范戴红花。”苏区众坚信,“郎”此一去,必然会赢得革命的成功。因而在他们的想象中,是这样一幅动人的图画:“郎在前方把敌杀,英雄模范戴红花。”这里的“红花”已不再是
简单的立功受奖的场面描述,而是革命成功、乾坤一片通红的象征。到那时,反动派全被打倒,人民重新当家作主,幸福的新生活将永驻人间。面对当时的,苏区的众坚贞地守望着,不屈地等待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坚定信念,丈夫一定会回来,红军一定会回来,他们回来之日就是革命胜利之时。
总之,《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歌曲有极强的生命力,流传甚广,是与它本身独特的艺术品质和完美的革命思想内容分不开的。同时,它也是音乐创作的好素材。像张景平创作的《回来吧!贺老总》,湖南省歌舞团创作的《想红军》,彭梦麟创作的《湘鄂西组歌》中的《送红军》、电影《贺龙军长》中的音乐等都是以该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并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所以,这首歌曲堪称“歌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它不仅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而且是广大音乐工作者进行音乐创作的上佳“原材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