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校风、校歌入围作品
一、校训入围作品
之一、高于累,成于恒
(一)、释义
“于”:据《辞海》解释,原义为在、对、根据。引申义为在于、得于、由于及需要、必须。
“累”:据《辞海》解释,“累”以作“垒”,原意为堆叠、接连。引申义为积累、累进、连续、劳累、艰苦之意。“累”本身又是指一个过程。
“高于累”:是指要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高超的学识能力的德才兼备之人,在于(必须)进行日常艰苦的道德修养和日积月累的刻苦学习与实践;要实现学校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也是如此。
2、“成”:据《辞海》解释,原义为完成、成就、成为。引申义为成功,包含成功一件事、成功一项事业、成功的人生。这里也有邢台学院立足之地的冀南平原乃由古黄河常年累月冲积而成之意。
“恒”:据《辞海》解释,原义为长久、永恒、恒久、经常、固定不变。引申义为恒心、持之以恒、连续不断、坚韧不拔。
“成于恒”:指要成功一件事、一项事业乃至人生,在于(必须)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和决心,在于(必须)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去做、去实践、去努力。
(二)、寓意
1、寓意着邢台学院百年来由中专、专科到本科这一有低到高的成功发展历程,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今天这一由小到大的艰难曲折的成功发展进程,是历代邢台学院人在各种困难条件下,持之以恒、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拼搏创新的结果。今天邢台学院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成就更大的事业,仍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
2、寓意着以郭守敬等为杰出代表的牛城人,以刘宁一等为代表的邢台学院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超的学识能力,以博大的爱国情怀、以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3、寓意着邢台学院的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位学子要成就其成功的事业和人生,要实现由低到高的发展,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的发展目标,又要有自强不息、
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格。
4、寓意着邢台学院未来更高的发展目标,不仅近期要建成教学应用型合格本科院校,而且今后要建成高水平的教学应用型综合高校;昭示了邢台学院继续发扬着坚韧不拔、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精神。
(三)、内含逻辑与辩证关系
“高于累、成于恒”作为校训,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辩证关系,充满哲理。
①德与才的统一: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高超的学识能力相统一,即德才兼备。
②主体目标和客体目标的统一:主体目标主要指德才兼备的师生员工,客体目标主要指成功的事业和建成高水平的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中,主体依存于客体,客体依赖于主体,统一于以人为本。
③目标与途径的统一:“高”与“成”分别体现了做人与做事的目标、理念、原则,“累”与“恒”都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条件、手段,它们统一于校训之中。
④两个过程的统一:即修炼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超的学识能力的过程与干成事业、成功人生的过程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⑤知与行的统一:“高于累、成于恒”不仅强调要培养和锻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超的学识能力,更强调“累”与“恒”两个过程所体现的实践与应用,也与我院确定的建设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统一。
2、“高于累、成于恒”除了“五个统一”之外,还包含了多层因果关系:
①“累”为因,“高”为果。
②“恒”为因,“成”为果。
③“高”与“成”又互为因果。要想成就事业与成功人生,就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超的学识能力;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超的学识能力,才能成就事业和成功人生。或者说,修人是为了干事业,要想干成事业必须修人。
(四)、语言特点
1、“高于累、成于恒”作为校训,脱离了传统的校训语言表述形式,如:四八字、并列式、套用式等,并跳出了“多校一训”的怪圈,以自己的特区别于他校校训。
2、“高于累、成于恒”作为校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既继承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语言表述特点。
3、“高于累、成于恒”作为校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易读、易记、易懂、可行。
4、“高于累、成于恒”作为校训,具有哲理性和经典性,对每位教职工和学生都具有启迪、教育、激励作用,利于长久使用、流传。
之二、明德励志博学笃行
之三、至善至和,求真求新
之四、明德博学笃行
之五、博学尚行慎思体用
释义:
(1)、“博学”、“慎思”:源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
问境界和人生境界。这里我们取“博学”和“慎思”相对应,对治学而言,博学与慎思,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2)、“尚行”: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提出:“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行”意即推崇行动与实践。尚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3)、“体用”:出自“体用一源”一词,中国北宋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所谓体,指本原、本体;所谓用,指显现、作用。隐微的理与显著的象,二者统一,没有间隙。也就是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亦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博学、尚行、慎思、体用这八个字包含着邢台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邢台学院培养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博学”意味着博大宽容,兼容并包,使办学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学校办学以尚行在先,推崇行动与实践,并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慎思”,“思之弗得弗措也”,用了个“得”字,就是能把你所学的某一部分,慢慢地沉淀下来,乃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思考则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自然而然的境界。“体用”是为学的目的,将知识付诸于行动,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之六、有容乃大,有志则成
二、校风入围作品
1、勤朴自强好学善思求实尚行和谐创新
释义:
(1)勤朴自强:指勤奋、朴实,自强、自立,这是对我院全体师生道德品格特点的总结和要求。好学善思: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乐学、勤学、善于思考,这是对师生学问态度的要求和总结。求实尚行:指务实、注重实践,是“教”与“学”的出发点,这是对我院务实作风和注重实践、崇尚实践的总结,同时也体现着邢台学
院“建设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和谐创新:和谐既指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和谐、教师和谐、个人自身和谐发展,又指学院自身和谐、与社会和谐共进,师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创新,指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这是对我院育人环境和师生精神、能力的总结和要求。
(2)勤朴自强、好学善思、求实尚行、和谐创新,互为因果,是一个辨证统一体。勤朴自强体现的是思想品格的作风,是前提;好学善思是求知求学的过程和态度,是行为方式的体现;求实尚行是学习的境界和追求,是实践;和谐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和保障。勤朴自强、好学善思、求实尚行、和谐创新,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体现了德与才的统一,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3)勤朴自强、好学善思、求实尚行、和谐创新作为校风,是对我院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的总结,也是社会发展对学院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自身素质发展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我院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具有勤奋自强、开拓创新精神风貌的要求。
2、尚德博学勤勉自强
3、重教爱生和谐共进厚德博学求实创新
4、求真向善尚美拓新
5、厚德博学求新务实
6、求真知求实是
三、校歌歌词入围作品
1、《邢台学院校歌》
东临运河,西靠太行,
一所古老的学府矗立在冀南大地上。
春华秋实,百年沧桑,
你用深厚的底蕴滋润着桃李芬芳。
啊,邢台学院,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魅力无限,美名远扬。
你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温馨,那么芬芳,
你的每个赤子都是那么豪迈,那么闪亮。
守敬故里,抗大故乡,
一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祖国胸脯上。
八方学子,汇聚一堂,
你用博大的胸怀展示着民族希望。
啊,邢台学院,
传承文明,培育栋梁。
开拓创新,行健自强。
我们每颗心都愿为你奉献,为你歌唱,
我们每个赤子祝你永远年轻,再创辉煌。
歌词释义:
(1)、歌词第一段的前两句说明了邢台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即东临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西依八百里太行山;位于河北南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彰显了邢台学院的地域特。
(2)、歌词第一段第3、4、5、6、7、8、9句高度概括和歌颂了邢台学院从“1910年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至邢台学院”的百年悠久历史、光辉历程,和为民族、国家、社会培养出如刘宁一、张玺、乔晓光、王亚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诗人等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邢台学院用她深厚的文化底蕴
润泽桃李芬芳,培育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闻名全国,熠熠闪亮。令我们自豪、光荣和和骄傲,有益于启迪和激励后人。
(3)、歌词第二段的前两句歌颂了邢台学院所在的人文环境,即举世闻名的我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故里;抗日军政大学(前南峪)的第二个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胸脯上。“胸脯”系心脏位置,预示者邢台学院所处环境的重要性。文化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利于提高邢台学院的知名度,有利于激发莘莘学子的爱国情怀。
(4)、歌词第二段第3、4句讴歌了邢台学院自2002年升本后面向全国招生,四面八方各民族学生和谐汇聚在一起学习、生活。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为邢台学院注入了新鲜活力,邢台学院用他海纳百川的胸襟展示着民族的希望。
(5)、歌词第二段第5、6、7句体现了邢台学院所肩负的责任、使命和其“高于累、成于恒”的具有深刻内涵的办学精神和理念,催人奋进,给人激励。
(6)、歌词第二段第8、9句抒发了邢台学院人热情、奔放、感恩、奉献的共同情感和对邢台学院美好未来的共同企盼。
高尚歌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