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单元教案2《雷电颂》《海燕》

对黑暗的愤激爱国爱民
对光明的礼赞忠贞不屈
斥责神鬼偶像浩然正气
抨击昏庸当权英勇无畏

  教后反思: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能在诵读中很好把握了作者是情感和人物的内心,学生朗读情绪高涨。但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得还不是很好。
  海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意大利国土面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难点: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雷电颂》中的风、雷、电的形象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学生
抢答后教师继续讲述)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教师板书课题《海燕》)
  二、新课研读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写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一交流。
  (2)教师总结: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
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3.整体感知,描摹活动场景。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师个别指导:
  示例一:“海燕像黑的闪电,在高傲在飞翔。”中“高傲”要重读,语速要快一些。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更猛烈”要重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以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4.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自主品味。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感悟。
  (2)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的闪电,在高傲地飞。”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
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标准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三: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3)学生齐读课文同,深入体会海燕形象。
  三、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1-3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
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党员评价意见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号:号码()号叫()卷:卷集()答卷()
  2、从课文中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咆哮()骄傲()胆小()震怒()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心“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
  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拓展延伸
  暴风雨
  ①闷热的夜,令人□□,我辗转不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
  ②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甲,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③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乙。
  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⑤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采,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⑥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躯体。
  ⑦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的天空擦拭得更加明亮。
  ⑧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丙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⑨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丁,使人心潮激荡。
炒鱿鱼须  ⑩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⑾绮丽华美的春啊,你是多么美好!
  ⑿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⒀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参加电视电话会议  1、依次填入上文方框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疲惫惊恐窒息B.惊恐窒息疲惫
  C.窒息惊恐疲惫D.惊恐疲惫窒息
  2、根据文意,将下列四句话分别填人文中甲、乙、丙、丁处。(只写序
  号)
  A、犹如在黑夜中哽咽B.犹如姑娘送去的秋波
  C.犹如刚从睡梦中苏醒D.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愿意英语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3、第⑥段中“铿锵的乐曲”实指,“节奏
  单一的旋律”实指;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4、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写雨后的美景,其中写听觉的句子
  有:;写嗅觉的句子有:。
  5、本文和高尔基的《海燕》都写到“暴风雨”,将两者作比较,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A.两者都有象征意义。B.前者没有象征意义;后者有象征意义。
  C.两者都没有象征意义。D.前者有象征意义,后者没有象征意义。
  6、本文题为《暴风雨》,却用相当篇幅描写了雨后的美景,由此可
  见,作者意在表现:
  (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1.C2.甲处D乙处A.丙处C丁处B3.暴雨(大雨、暴风雨)
  小雨比喻(借喻)4.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一声清脆的霹雳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鸟儿唱着欢乐的歌等等)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5.B6.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布置作业:
  1、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已离我们远去,那么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海燕的形象有什么新的积极意义呢?
2、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
  考验。面对生活的暴风雨,你是怎样做的?
  板书设计:
  对比
  烘托
  (勇敢高傲)的海燕反复
  自信顽强拟人
  充满斗志比喻
  大无谓象征
  不屈不挠
  教后札记:《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学本文,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