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在俄国一九零五年革命前夜,用激越的号音,吹奏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昂奋乐章,茅盾也曾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最黑暗的三十年代前期,用粗犷、低回的旋律,表现了“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的美好渴望。
    也许,伏尔加河和黄河岸边悲、沉重的号子,过深过久地刻进了人们的记忆,因此,高尔基和茅盾前呼后应的两声激奋的呐喊,更具有震荡灵魂的力量。—这是时代的儿子在呼喊,它喊出了人类经历了黑暗王国的长途跋涉之后,必然产生的历史性要求:太极拳是谁创造的
    让革命的暴风雨洗涤出无产阶级的崭新世界!
    《海燕》和《雷雨前》采用象征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上述思想。分析这两篇优美散文的象征艺术,则是我们到的第一个可比点。联通预存话费送手机
    两篇作品各有一个完整的象征形象体系:《海燕》中的海燕和鸟,大海和风暴,乌云和太阳;《雷雨前》中的巨人和蚊蝇、鸣蝉,雷电和云慢,都以超自然的形态或超人的力量显示出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海燕和巨人,分别是两篇作品中象征性形象体系的核心。高尔基和茅盾都从横向联系和纵
向发展中,使各自笔下的核心形象臻于丰满和完整。
    在《海燕》中,横向联系表现为象征性形象体系内部,海燕和鸟的相互关系、以及海燕在所处环境中的位置,从空间关系中凸现形象核心;纵向发展表现为在暴风雨由酝酿到迫近、到来临的时间流程中,层次性地赋予海燕形象以立体感。作为象征性形象核心的海燕,自始至终居于文章的中心地位。艺术上是实写。
    暴风雨酝酿之初,海天苍苍,迷迷蒙蒙。风,聚积着乌云。海,翻腾着白沫。鸟感到了风暴的先兆,伸吟着、躲藏着,把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只有海燕像黑的闪电,高傲地飞翔,勇敢地叫喊。在这鸟儿的叫喊里,乌云听到了欢乐,感到了愤怒的力量。胃溃疡症状表现有哪些
    暴风雨迫近之时,乌云向海面直压下来,海浪跟狂风争鸣,狂风击碎了巨浪。鸟销声匿迹,只有海燕在飞舞、在大笑、在号叫,感觉到了震怒雷声中的困乏、密布乌云后的太阳。
    暴风雨来临之际,狂风怒吼,雷声轰响。乌云像青的火焰在大海上燃烧,海浪排空,吞噬了乌云,熄灭了闪电,鸟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海燕在雷鸣电光之中,呼唤更猛烈的风暴。
    面临暴风雨的洗礼,鸟的惊恐和海燕的欢乐同时递增。这里,横向联系象征性地显示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和矛盾;纵向发展象征性地显示了重大社会变革之前的形势。在这种纵横交织的网状系统中描写海燕,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塑造海燕,使核心形象血肉丰满。如同舞台上的灯光跟踪,文章的画面始终随着海燕的活动转换,核心形象一直贯穿着作品,并且是统摄全篇的枢纽。作者塑造海燕,从实处着笔,核心形象直接见诸画面。
    在《雷雨前》中,横向联系表现为人类和自然的对立,从矛盾关系中渲染形象核心,纵向发展表现为在大雷雨由酝酿到迫近、到来临的时间流程中,逐层给巨人形象加值。作为象征性形象核心的巨人,以想象的形式存在。艺术上是虚写。
    雷雨酝酿之初,河水枯竭,泥土龟裂,乌云密布。窒闷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浑身毛孔似乎都闭塞了。人们呼吸着热风,热得象干死的鱼一样张开着嘴。想象中的巨人咆哮发怒,手执明晃晃的大刀,想劈开厚重的云搜。
雷雨迫近之时,空气更闷,天空更黑,乌云更密。人们汗已流尽,嘴已干焦,手足软而无力,只觉得世界末日也不比这更坏。想象中的巨人在作暂时的小憩,积蓄力量准备更有力
的进攻。 
雷雨来临之际,雷电交加,鸣蝉禁声,蚊蝇躲藏。被热浪袭击得困乏了的人们,巴望着大雷雨带来清凉。想象中的巨人撕碎了乌云,刀光在长空飞舞。
    与人类繁衍生息密切相关的大自然,在这里显出了与人类的极端对立。因此,人们对雷雨的渴念,烘托了与自然搏斗的巨人形象。这里,横向联系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象征性地表现人们对于干净清凉的世界的向往,纵向发展以巨人作为伟力的象征,在运动序列中展现革命大潮的高涨。文章的画面随着作者的叙述向纵深推移,巨人形象是作者叙述的轨道延伸时出现的想象中的光圈,但同样是统摄作品的枢纽。这种艺术处理,运承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以虚衬实”。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大的想象空间。
    象征,作为借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思想的暗示性手段,其历史差不多和人类社会一样久远。从远古的结绳记事,部族图腾,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国旗、国徽.都包含着运用具体实物表现抽象意义的象征手法。“使用象征的确在若干意识形态的历史上起着不小的作用”。①这一手法进入文学创作领域,又超越时空地为文学巨匠们习用,在象征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文学史上不乏佳作。
中国草根创业网
    《海燕》和《雷雨前》的象征手法体现了时代的使命感。如同在黑暗和光明交替之际,伫立于地平线上呼唤一轮红日的跃升,高尔基和茅盾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呼唤暴风雨的涤荡,使象征艺术和主题的严肃性融合在一起。正是借助象征艺术,设计各自完整的象征性形象体系,并精心塑造该体系中的核心形象,两位作家成功地完成了作品的主题创造。
    《海燕》和《雷雨前》的另一个可比点是:两篇作品都激荡着一股扭转乾坤的阳刚之气。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伟大所以超过渺小和寻常的东西,在于它的异常巨大的体积(空间和时间的伟大)或者在于它的异常巨大的力量 (自然界力量的伟大和人的力量的伟大)。②
《海燕》和《雷雨前》都以“异常巨大的体积”和“异常巨大的力量”显示出刚性美。这在高尔基笔下,表现为阔大的境界、亢奋的旋律和紧张的快节奏;在茅盾笔下,透露出历史的纵深感,体现出凝重的格调和舒缓有力的节奏。
    在《海燕》中,作者不是用线条和彩,而是借助语言,描绘了雄浑、壮阔的海景,不是用音符,而是通过文字,谱写了激越、亢奋的乐章:茫茫苍苍的大海,一望无际,显示出
宇宙的广袤和人生的无涯。海面上升腾着朝雾般的飞沫,浪峰和浪谷形成大起大落的动势,海涛响雷般地怒吼,表现出能够吞噬一切的威力。这是一幅赞美力量的图画;也是一支赞美力量的交响乐。朱光潜先生曾经这样描述人们面对雄伟事物时的审美心理:
总之,在对着“雄伟”事物时,我们第一步是惊,第二步是喜;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的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这个道理我们在看高山大海时都可以体验得到。山的巍峨,海的浩荡,在第一眼看时,都要给我们若干震惊。但是不须臾间,我们的心灵便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③
是的,人类面对《海燕》所描写的磅礴气势,也许会在短暂的瞬间惊叹自身的渺小。然而,就在这气势磅礴的广阔背景上,箭一般地掠过了一只黑的精灵,勇敢地叫喊着冲向云霄。它那“刮起波浪的飞沫”的翅膀,仿佛挟着雷霆万钧之力;它那冲着乌云呼唤风暴的战叫,仿佛可以惊醒一个沉睡的世界。海燕的出现,及时唤回了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肯定。这里,阔大的境界、燃烧的激情、坚定的信念,足以溶化每一个读者。当巨大的力量以排山倒海之势吸引我们的审美观点时,谁能不忘却自我,从而振作奋发,产生搏击的豪气?适应
这种美感情境,《海燕》采用紧张的快节奏。文章起笔似乎就有一种急风暴雨般的气势扑向读者:
    苍茫的大海上,风聚积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接着,镜头快速度地推移,一口气把读者引上作品感情的高峰: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叫喊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以致掩卷之后,我们好像仍然能够听见那在海天之间回荡的余音。沉浸在这种紧张的快节奏中的读者,好像也由此听见了俄罗斯民族的心跳,看见了这伟大民族的信心。
    《雷雨前》的刚性美主要体现在巨人形象上。想象一下巨人的形体,会感到这是一位盖世的伟丈夫。从他手执大刀在长空飞舞的气魄,我们似乎能看见他泰山般伟岸的身躯、、火焰般的目光、钢针般的须髯和眉宇间逼人的英气;似乎能感觉到他超人的意志和力量。他那高擎着的战刀只要一挥,顷刻之间便开云见日。这一意象的捕捉,不无巧合地使我们联想到远古神话中的盘古:造化之初,本无天地之分,世界混沌一片。是盘古用神斧劈开了混沌的世界。人类从此用伟力写下了第一页豪壮的历史。如今,站在二十世纪的阶梯上回眸,螺旋式前进的历史使人产生深邃的哲思:从盘古氏的神斧,到巨人的大刀,体现着质的飞跃。在遥远的洪荒时代,神话中的英雄向作为人类异已力量的大自然挑战;当历史的长河缓缓地流进二十世纪初叶的时候,东方站起了一代巨人,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向不合理的人类社会宣战。他们劈开浓重的黑暗,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高一级层次上复现了盘古开天地的伟绩。这便是巨人形象体现的美感价值。这里,历史的纵深感串联起了两个不同层次的 “创世纪”。适应这种美感情境,作品格调凝重,宛如男低音粗犷、深沉的歌唱。文章多叙述而少抒情,在舒缓、刚劲的节奏中标示我们古老国度的韧性精神和蕴积的巨大爆发力。
道路通行能力
[注]1
西周时代①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
③《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