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读后感(阅读后收获满满)
对许多人来说,童话故事是在自己孩童时期最为喜闻乐见的事物。其中曲折的故事经历、鲜活的人物形象、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最重要的,便是作者往往能够通过对故事的叙述,传达出许多人生道理,为幼年的孩子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然童话的起源地不一、但它们所传达出来的内涵,却是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能够接受的。而《格林童话》则是所有童话故事集中不可不提的一本,自问世以来就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虽然童话故事是给孩子们看的,但创作者却是思想成熟的大人。因此,《格林童话》中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许多在社会中流行的宗教理念。
格林童话中故事主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弘扬善良正义等美好思想的观念
纵观《格林童话》中的所有故事,几乎全部主角到故事的最后都会拥有一个美好的结果。而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来是考虑到了童话的主要观看人——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
较低,二来便是将宗教中对善良等观念的提倡融入到了故事之中。
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天性善良,却因为自己的美貌受到了皇后的嫉妒而遭到迫害,而她的父亲却对此毫不知情。看到这里,相信许多人都已经认为白雪公主在劫难逃,但正如好人必有好报一般,白雪公主总能安然无恙。先是猎人因为心软放过了她,后是被七个热心的小矮人收留,再后来是吃下毒苹果后被王子救起,最后“在全国人·民的祝福声中,王子和白雪公主将永远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虽然白雪公主的经历十分曲折离奇,但从整体来看却无非是对其拥有善良亲的的歌颂,十分符合基督教中对美好思想的倡导。
又如在《六只天鹅》中,女主角为了救出被往后用魔法变成六只天鹅的哥哥而甘愿六年不开口说话,虽然她在这过程中被王后诬陷而招致刑罚,但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她却仍然得救。“兄妹们相互又是拥抱,又是亲·吻”,并且向国王说清事实以后,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从人物的设定来看,女主角不仅愿意为了哥哥牺牲自己,也对国王忠贞不渝,是一个绝对
的正面形象。虽然她前面在与王后的对抗中处于绝对的弱势,但仍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大多都是如此。这看似不符逻辑,其实却是她的美德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也正因为这种的主流观念,才更能起到对人劝善作用,宗教观念也体现于此。
2、坏人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格林童话》中,坏人必定是会出于各种原因对主角进行百般打压和刁难的,同时,她的权势或者能力在一开始也一定是比主角要强得多的。这就让读者在观看故事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并产生对坏人的愤慨与厌恶情绪。而在故事的最后,坏人总能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这就又给读者带来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并或多或少地产生远离这类人物的理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在《放鹅姑娘》中,善良的公主起初不断被恶毒的侍女欺负,并失去了许多原本属于自己的待遇,一度十分凄惨。但在故事的最后,侍女却被自己说出的方法惩罚,“装进一只里面钉满了尖钉子的木桶里,用两匹白马拉着桶,在大街上拖来拖去,一直到她在痛苦中死去。”
除了这种对坏人的直接处罚,《格林童话》中还有许多对人性中恶劣品德的劝诫。在《渔
夫和他的妻子》中,一个忠厚老实的渔夫在抓到又放生一只会魔法的比目鱼后,却由于他妻子无穷无尽的贪心要求,而最终导致了他应得之物的失去。从另一方面来看,渔夫将比目鱼放生,确实是挽救了他的生命。
因此,比目鱼对渔夫妻子最开始的要求表现出全盘接受的态度,这也算是一种报恩。但是,随着渔夫妻子要求的越发夸张和离谱,比目鱼却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收回了原来已经给予的奖励。一个要求是理所应当,可以满足;多个要求则是贪心无比,应当惩罚。宗教中对人性的恶也一直是持此态度,《格林童话》的宗教理念不可谓不浓重。
3、童话中的赎罪论符合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童话故事读后感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便是带有原罪的,只有通过在人世中的不断行善才能够救赎自己的灵魂。可以说,赎罪论是基督教最为重要的教义之一、在此基础上,死亡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化,降低了人们对它的恐惧。在《格林童话》中,作者频繁安排上帝、圣母、神父等人物形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超自然的力量符合童话的基本要素需求;另一方面,作者也想借他们来表达出一定的宗教理念。
如在《圣母玛利亚的孩子》这个故事中,玛利亚曾说:一个人只要忏悔和承认自己的罪孽,就会得到宽恕。而在《天国的婚礼》中,牧师也说过:谁想进天堂,谁就必须行得端,走得正。可以说,这些话甚至是对基督教中赎罪论的解释,其宗教性质也因此展露无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