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和方法:
回放历年高考诗歌中鉴赏形象的题目,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
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二、命题特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
①意象。意象的考查有两种形式:
一是给出范围寻相应意象,如2006年广东卷“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一是探究意象蕴含的思想感情(即其中的“意”),如湖北卷对“水”的寓意的理解。
②意境。意境考查也是两种形式:
一是描绘意境,如天津卷要求描绘“无数铃声遥过碛”一句表现的边塞景象;
二是鉴赏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四川卷考查“竹窗斜漏补衣灯”画面蕴含的感
情。
形象的考查今后肯定是古代诗歌鉴赏的热点,因为形象的描摹必然是为文章主旨与情感服务的,所以考查形象既能考查考生对形象的具体感受能力,又考查了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把握。
三、方法指导(结合诗句分析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1、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①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例1、长干行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分析】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
例2、《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分析】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②烘托。
例3、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这首诗勾画出一个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例4、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分析】此诗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其中选“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雪之“重”,别有情致。
题西林壁教案③对比衬托。
例5、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分析】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④比兴手法。
例6、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分析】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⑤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事。
例7、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分析】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 暗淡景;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
2、鉴赏形象的技巧
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分析】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个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的心情。
②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例2: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分析】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
③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中的哲理。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含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
例3: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分析】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朴素哲理。
四、答题步骤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2)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思想。
五、链接高考
1、(2010年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
家乡到边关的路。
2、(2009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答:是个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出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3、(2009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六、实践训练
1、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鉴赏诗中的景象)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2、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问:这首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1)首联写了落木潇潇,北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2)诗人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3、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问: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著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著精神。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七、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练习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