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国学《登飞来峰》教案
语文
 
执教者
学时课
 
登飞来峰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
目标
1.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对事物认识的不同,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2.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探究
问题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应用
作业
完成练习册
背诵古诗
文化
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
重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对事物认识的不同,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学生回忆、谈论,分享情感体验
活动二: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同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全班交流)
5.指名简介课前搜集的资料
活动三: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理解诗中字词:
1.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2.请生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请生进行个性朗读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
生读:
“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生再读
师引读,生三读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汇报: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题西林壁教案生跟读

活动一:
 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两首古诗。
活动二:
师归纳,多媒体出示: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都有景物描写。
这两首诗都写的什么呢?(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题:书写。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吧!
活动三:
学习《登飞来峰》
从诗中的哪里看出作者站在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
(师引导生读出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万丈豪情。)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老师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课件展示)

小结: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板书)(过渡)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板书
设计
 
古诗二首
登飞来峰
站得高
看得远
教学
后记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可以先领孩子们朗读诗歌,划其节奏,凸显起韵律美。抠出“寻、畏、遮、缘”等重点生字,标出诗中重音、拖音。以各种形式的读,整体感知古诗带给的感受:雄峻的气势,开阔的胸襟,傲人的豪情。这是青年才俊王安石身上所具备的人格美。这样也许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体会诗人的情感吧!
在理解古诗上,我虽抓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但未深入引导孩子体会“浮云”指的是什么?诗中指天空的、眼前的飘浮的云。用来比喻什么?要是我能继续深入下去,引导学生明白“浮云”也指前行途中形形的障碍。不仅能让大家更好的领悟到“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还可以使其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浮云”,难免会有阻碍,但只要我们站得高,把握前行的正确方向,何畏“浮云”?“浮云”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