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降”的不同读音和所表示的意思。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学诗之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过许多写景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自由举手背诵。)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请看第一首《暮江吟》。(板书课题)
3.释题:《暮江吟》的“暮”的意思是“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地点是在江边。
二、初读古诗,感音韵之美
1.播放《暮江吟》音频,学生认真聆听,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自学生字。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节奏和停顿。
(2)出示生字“暮”“瑟”,指导书写。“暮”下面部分是“日”,不能写成“目”,“瑟”下面部分是“必”,不能写成“心”。
三、借助注释,解古诗之意(出示“自己学、互相学”内容)
1.自己学: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互相学:小组内成员不会解释的诗句,请组内同学帮助解决。
2.课堂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1)注意“残阳”“铺”“瑟瑟”“可怜”“似”“真珠”的意思。
(2)全诗大意: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未受光处呈现青绿。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精致的弯弓挂在天空。
四、品读探究,赏古诗意境
1.齐读古诗,读出抑扬顿挫。
2.师:是怎样的景吸引了大诗人白居易?让我们一起走近江边,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夕阳西下的江面景。
(1)学生欣赏江面景,并思考:
①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夕阳是怎样的?
(红彤彤的、金灿灿的。)
②前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古诗的意境。)
(2)讨论:把诗中的“铺”字换成“照”“射”可以吗?为什么?
(不说“照”“射”,而说“铺”,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确像“铺”在江面上,很形象。“铺”字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之感。)
(3)说一说: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为什么是这种景?
(一半青绿,一半红。)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青绿,半江是红。)
(4)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想象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和意境。
3.欣赏“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课件出示初秋的夜景。
(1)对照诗文和情境图,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夜晚的景。
①引导学生理解“可怜”的意思:可爱。说一说
从诗中你感觉到秋天夜晚的哪些景可爱。题西林壁教案
②引导讨论:作者把“露”和“月”分别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用“弓”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一弯新月的样子。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
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白居易当时创作这首诗的江边,闭眼想象当时的情境。
五、有感情地朗读,诵古诗之美
1.学完了《暮江吟》这首诗,我们深深地被诗中所描绘的渐落的残阳、红绿相间的江水、珍珠般的露珠、弯弓似的明月所吸引,让我们一起把这美丽的景吟诵出来吧!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要点。(前两句,从傍晚宁静的江面写起,可以朗读得舒直平缓,后两句可以读得轻松愉悦,读出九月初三夜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