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学习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蔡元培的人格魅力。
3.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校长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把一个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在办学方针上,他提出“兼容并包”,延请了陈独秀等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六岁求学,饱读经书,崇拜宋儒,年少通经,翰林出身,留学德法,学贯中西,又能化西融中,博通古今,又善于借古鉴今;亲历满清腐败统治,眼见戊戌变法失败,后组织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入辛亥之役,从赞同改良到投身反清;辞官离京归里后,委身教育事业,担任过绍兴中西学堂的总监、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出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阅历丰富,功业显赫,蔡元培主持爱国女学校时,教科书常渗革命内容,如历史授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无政府主义者)故事,理化则注重制造等。
蔡元培书房中挂有自己画像,上面题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在书桌上放有自己写的“学不厌,教不倦”数字。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六岁求学,饱读经书,崇拜宋儒,年少通经,翰林出身,留学德法,学贯中西,又能化西融中,博通古今,又善于借古鉴今;亲历满清腐败统治,眼见戊戌变法失败,后组织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入辛亥之役,从赞同改良到投身反清;辞官离京归里后,委身教育事业,担任过绍兴中西学堂的总监、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出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阅历丰富,功业显赫,蔡元培主持爱国女学校时,教科书常渗革命内容,如历史授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无政府主义者)故事,理化则注重制造等。
蔡元培书房中挂有自己画像,上面题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在书桌上放有自己写的“学不厌,教不倦”数字。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之后,是中国第五人。
他虽然身居要职,却自始至终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垂范人间。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周恩来则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历史功绩:“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延安《新中华报》1940年4月19日)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蔡元培先生有过这样的评价:“把全世界各国大学校长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的校长之中,他们有的在某一学科确有成就;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个大学,并对那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还不出第二个。”
2.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
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因北大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靠山。所以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因而蔡元培一到上海,多数友人劝其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先生在任职伊始,就指出了北京大学的发展方向,确定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要求学生学实际知识,放开学生的思想,让其自由健康地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不到十天的日子里,就聘请积学而热心的陈独秀先生,解聘不称职教师,让学生乃至于社会看到了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作者还针对北京社会的“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现状,对学生提出了德育的新要求,做到了有的放矢。希望学生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修心养性,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
起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对敬爱师友的要求,可以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另一侧面。只有这样,才会在北京大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求学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3、文本分析:
1.蔡元培先生在就职演说里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明确:三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两点计划: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小结:文章的结构非常明晰开头点出演讲目的,接着提出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两项计划。
2.结合作者提的三点要求,把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北大情况的句子画出来。
抱定宗旨,以正学风——现状: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之思想,干禄而已;而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谓也”。 明确目的
蔡元培认为,“大学之性质”是什么?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认为,作为北大学生,为何要抱定宗旨?——正面:“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容有止底。” 反面:“误己误人”
补充: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求学的学生,目的都在职业,假使求学三年而目的不在职业,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砥砺德行,以矫颓俗——现状: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着眼品行
为什么北大学生要“砥砺德行”? ——大学生地位身高,当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北大学生当如何“砥砺德行”? ——“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
补充: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人之道,重在人品,而德行为人品之灵魂。
在中华文明史上,人之德行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儒释道三家都讲人之德行。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意思是说,德性浑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一样纯洁。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砥砺自己的德行,使个人素质日臻完善,让品格更加坚毅高尚。《易》中也说:君子以厚德载物。释家也重德行,要成就佛果,须注重修身养德,所谓“好人有好报”就是这个理。由此可见,砥砺德行是中华文明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人形成好的品格和操守、通向成功的第一要义。
就职演说德行毫无疑问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载而下,德行的内涵外延几经变迁,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未变。德行的最高参照标准是水德。德行,是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远大的理想。
敬爱师友,以整校风——现状:①对于教员,不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只是利用耳。(2段:因做官心切,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唯将来毕业有人提携。②对于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个人修养
为什么北大学生要“敬师爱友”?——教师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
同学间可收切磋之效;同学同处一校,毁誉共之。
补充:有一句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尊师,不单单是要对老师如何,更重要的是要把对老师的尊敬和尊重化作你自己学习做人,学习知识的敬业精神。什么叫做敬业,按梁启超的解释,就是专心自己的功业。对学生来说,就是专心于自己的学业。“业精于勤荒于嬉”如果你对老师礼仪上做的很周到,但上课老打瞌睡,作业不按时完成,学习没有努力,缺乏拼搏精神;或者你老不团结同学,还可能染上斗殴、偷窃等不良习气,那么你就辜负了老师的辛勤
栽培和殷切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也称不上是尊师的学生。(学生自由谈同学相处之道)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
3.蔡先生提出两点计划,目的为何?
明确:一曰改良讲义,以期学有所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自可旁稽博采。
小结:作为校长,蔡元培先生可谓为学校,为学生殚精竭虑。也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
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由此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画出来,谈谈你的感想。
明确: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
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因此,蔡元培在上任之初,就郑重地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青年学子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在平时的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最触动心灵的是哪一点”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五、总结文章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结构上,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语言上,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结构上,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语言上,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六、拓展阅读:
马寅初:北大之精神
1927年12月19日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记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记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