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为⼀名优秀的⼈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以游戏教学激起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玩是⼩学⽣的天性,学是⼩学⽣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 “ 教⼈
未见趣,必不乐学。 ” 美国⼼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改⾰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学习⾃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因素。⽽游戏是学⽣⽣活离不开的⼀部分 , 根据学⽣的年龄特点把⼀些教学知识⽤游戏的⽅式传授给学⽣有助于学⽣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本⼈在两步计算的应⽤题教学中,⼀开始就运⽤猜谜游戏刺激学⽣的⼤脑⽪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渗透解决应⽤题的两要素“两条件,⼀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以 “⽣活情境”的导⼊,引出数学问题。⼼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熟悉的⽣活情境越贴近,学⽣⾃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活情境,让数学贴近⽣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些⽣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种学习的需要,从⽽使学⽣能积极主动地投⼊到学习、探索之中。
  三、以“⽣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切科学知识都来⾃⽣活,受⽣活的启迪。⼩学数学知识与学⽣⽣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定程度上,学⽣⽣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活经验,让学⽣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强化学⽣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的数学能⼒。上下车问题也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活经验被挖掘时,学⽣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边”。在⼩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百计地让学⽣在⽣活实际的情
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觉地把数学知识运⽤到各种具体的⽣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的应⽤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
⼩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教学⽬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向,能够⽤给定的⼀个⽅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向,并能⽤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体验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进⼀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向,能够⽤给定的⼀个⽅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向。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查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活中什么时候会⽤到⽅位的知识。
  ⼆、谈话导⼊
  (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堂课的学习⼩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向。今天他带了⼀个指⽰⽅向的⼯具,再次
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法,增强民族⾃豪感。
  (出⽰指南针图)由学⽣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指南针辨别⽅向:
  指南针是⽤来指⽰⽅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磁⽯制作了指⽰⽅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发明之⼀。指南针盘⾯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的⼀头总是指向北,⽩⾊的⼀头总是指向南。⼈们根据这⼀原理利⽤指南针来辨别⽅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说说校园⾥东、西、南、北四个⽅向各有什么建筑。(北⾯是教学楼,南⾯是花坛,东⾯是图书馆,西⾯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向。
  问:多功能厅、⾷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向就叫西南。
  4、出校园的东南⽅和西北⽅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
  1、给出⼀个⽅向由学⽣讨论后制成⽅向板。↑北
  2、利⽤⽅向板辨认教室中的⼋个⽅向。
  3、坐在座位上,说⼀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第1、2、3题。
  5、练习⼆第4题:出⽰我国⾏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进⾏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出我国⾸都北京的位置和⼗堰的位置,说说⼗堰在北京的什么⽅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向?
  五、全课⼩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活中什么时候会⽤到⽅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位置与⽅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说”为主。在解决了第⼀个问题后,我⼜让学⽣在⼩组内⾃由提问和描述,多数学⽣都达到了训练的要求。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定的问题,课中我⽐较重视让学⽣描述图中的路线,对于让学⽣应⽤所学知识描述⽣活中的路线还不够。在下节课教学时,要将看图描述路线与描述⽣活中的路线结合起来,让学⽣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活,并应⽤于⽣活。
⼩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乘法解决简单⽣活问题的基础上进⾏教学的。其教学⽬标是让学⽣能从不同⾓度分析信息、寻⽅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他们解决问题的能⼒。
  本节课我继续尝试⽤导学案教学。教学时,我⾸先让学⽣复习两道有联系的⼀步解决的乘法问题,不仅唤起学⽣对乘法意义的记忆,更为后⾯的两步解题做好准备。
  在探究新知时,我设计让学⽣在⼩组合作中研究新知,⿎励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出不同解题⽅法。学⽣们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法。即:
  ⽅法⼀:先求出每个⽅阵的⼈数,再求出3个⽅阵的⼈数。
  算式:10×8=80(⼈)80×3=240(⼈)或10×8×3=240(⼈)
  ⽅法⼆:先求出3个⽅阵⼀⾏的⼈数,再求出3个⽅阵8⾏的⼈数。
  算式:3×10=30(⼈) 30×8=240(⼈)或 3×10×8=240(⼈)
  ⽅法三:先求出3个⽅阵⼀列的⼈数,再求出3个⽅阵10列的⼈数。
  算式:3×8=24(⼈) 24×10=240(⼈)或 3×8×10=240(⼈)
  在学⽣重点汇报完⼏种不同⽅法以后,我并没有急于结束此题的教学,⽽是让学⽣思考: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发现?问题⼀出,原本热闹的教室⽴刻变得安静下来,学⽣们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学⽣发现:同样是⼀道题⽬,由于我们开始选择的信息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法。这对于以后⽤多种⽅法解题是多⼤的⼀个启⽰啊!
  从课题效果看,我发现多数学⽣在叙述完解题思路后的答题更清楚、正确。
⼩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背景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是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部分。分数⼤⼩⽐较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要学习的《⽐⼤⼩》主要是同分母分数⼤⼩的⽐较和同分⼦分数(分⼦是1)⼤⼩之间的⽐较。分⼦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较⼤⼩,要到五年级才能系统学习。
  本节课教材要求分三步进⾏教学:⽤分数表⽰图中阴影部分——⽐较阴影部分⼤⼩——⽐较分数⼤⼩。这样安排的⽬的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学⽣在⽐较分数⼤⼩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这对学⽣理解分数⼤⼩的关系将会有较⼤的帮助。
  由于是初次学习分数⼤⼩的⽐较,所以本课要求学⽣借助直观的图形,动⼿操作,通过“折⼀折”“摆⼀摆”“涂⼀涂”等活动,使学⽣直观地理解分数⼤⼩的关系,让学⽣感受到⽐较简单分数⼤⼩的过程,积累⼀些初步的经验。
  【教学实录】
  ⼀、谈话导⼊,揭⽰课题
  ⾸先,从班上的⼈数⽐较⼊⼿:“孩⼦们,我们1班有多少⼈哪?”
  “40⼈。”“⼆班有45⼈,45和40谁⼤呢?”“当然是45⼤哦!”
  “45>40,这是两个整数的⽐⼤⼩。”
  “你们的数学书本是多少钱?谁能说出⼀个⼩数和6。14⽐⼤⼩?”
  “5。5<6。14”“6。2>6。14”……
  “整数能够⽐较⼤⼩,⼩数能够⽐较⼤⼩,你们说,分数能够⽐较⼤⼩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
  由整数、⼩数⽐较⼤⼩引⼊课题,激发学⽣思考的兴趣,分数怎么⽐较⼤⼩呢。
  ⼆、建构模型,解释应⽤
  (⼀)、看图⽐⼤⼩,建⽴“形象⽐较”的模式
  ●⽐较分母相同的分数⼤⼩、
  先出⽰:3/4和1/4谁⼤呢?让学⽣猜测,学⽣有的说3/4⼤,有的说1/4⼤,还有的学⽣默默⽆声。于是让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形⾃⼰动⼿折⼀折,先分4份,再分别涂上颜⾊,同桌之间⽐⼀⽐⼤⼩。折完后,再请学⽣来说谁⼤。“3/4和谁⼤呢?你怎么知道的?可以⽤什么符号连接?”
  学⽣1:(拿着折好的圆形纸⽚边⽐划边说)把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3份少,所以1/4<3/4。
  学⽣2:3/4⾥有3个1/4,3个1/4要⽐1个1/4⼤,所以3/4>1/4。
  学⽣3:我⽤长⽅形折的3/4和1/4,两个图形对⽐,1/4<3/4。
  及时肯定学⽣的⽐较⽅法及解释,出⽰⼀组同分母的分数⽐较⼤⼩巩固。
  ●⽐较分⼦是1的分数⼤⼩
  “太好了,同学们会⽐较分数的'⼤⼩了,现在⽼师有道难题想请同学们帮⽼师想想,淘⽓和笑笑在争执1/4和1/2谁⼤?你们来说⼀说。”
  请学⽣个别答,记住猜错的学⽣。
  请学⽣动⼿折⼀折、涂⼀涂再⽐⼀⽐,在组内先验证⾃⼰的结论,然后每组派⼀名代表上前演⽰。
  “你们⽐较出的结果是什么?”(有意识请猜错的学⽣说)
  (⼆)、理解分数,建⽴“意义⽐较”的模式
  ●做“试⼀试”第(2)题
  1、演⽰课件
  2、学⽣独⽴做题,师巡。
  3、指名学⽣汇报答案,引导学⽣说出每个图形各涂⼏格和⽐较的理由。
  ●探索⽐⼤⼩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分类
  1、演⽰课件,出现六组分数和对应的图
  2、那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家讨论⼀下。
  3、组织⼩组发⾔,归纳出⽐⼤⼩的两个分数可以分为两类:有分母相同的,还有分⼦都是1的。
  (三)、解释应⽤
  1、演⽰课件,出⽰同分母和分⼦是1的分数⽐⼤⼩归类编排题
  2、组织学⽣做题,师巡视。
  3、同桌交流⽐⼤⼩的⽅法和答案。
  4、⽤开⽕车的⽅式进⾏全班反馈。
  (四)、发现窍门,建⽴“法则⽐⼤⼩”的模式
  1、你们能不能不涂⾊直接⽐较两个分数的⼤⼩呢?让我们边做题边寻答案。
  2、演⽰课件,出⽰同分母和分⼦是1的分数⽐⼤⼩混排题。
  3、这么多题,要⽐⽐谁最细⼼,⽼师巡视。
  4、⼩组汇报答案。引导学⽣说出“分母相同时就⽐分⼦,分⼦⼤的分数就⼤,分⼦⼩的分数就⼩”和“分⼦相同时就⽐分母,分母⼤的分数⼩,分母⼩的分数⼤”。(课件出⽰)
  5、⽤你们的⽅法来⽐⽐1/2、1/8和2/7、2/5
  6、课件演⽰验证。
  (五)游戏:
  拿⼩棒:⽼师拿了全部的3/10,⽼师拿了⼏根?你要拿得⽐我少,应该怎么拿?同桌两⼈玩⼀玩。要说出拿出了全部的⼏分之⼏?说⼀说,你们是怎么拿的?
  三、⼩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在本课分数⼤⼩⽐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较(分母⼩于10);⼆是⼏分之⼀的两个分数⼤⼩的⽐较。
  由于分数的⼤⼩⽐较这⼀知识是建⽴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这⼀课,进⼀步初步认识分数。本课时分数⼤⼩⽐较主要借助直观图形,让学⽣通过看图,直观地⽐较两个分数的⼤⼩,从⽽让他们感受⽐较简单分数⼤⼩的过程,积累⼀些初步的经验。其实,在本课的教学中蕴涵着三种分数⽐较的⽅法,即三种⽐较模式。
  1、看图⽐较⼤⼩,建⽴“形象⽐较”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我采⽤探究式的教学⽅法进⾏。整个的模式中包含三个⽐较环节:⽤分数表⽰图中阴影部分——⽐较阴影部分的⼤⼩——⽐较分数⼤⼩,教材给出的教学情景的⽬的也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学⽣在⽐较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所以我把例题交给学⽣⾃主探究分数⼤⼩⽐较的⽅法。我把学⽣进⾏分组,让学⽣在组内把⾃⼰看到的图形,想到的理由进⾏交流。
  2、理解分数,建⽴“意义⽐较”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先让学⽣说出填分数的理由和⽐较分数⼤⼩想法,再引导学⽣说出每个图形各涂⼏格和⽐较理由,然后根据分数的概念得出结论。在探究⽐较中,注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分类:同分母和分⼦都是1的分数。这⼀部分不是由⽼师教给学⽣,⽽是由教师引导、激励,启发学⽣⾃⼰去观察,思考,推理,归纳。
  3、发现窍门,建⽴“法则⽐较”的模式
  在这⾥,应特别重视学⽣的观察能⼒和思维能⼒的培养。使学⽣⾃⼰去观察、思考和推理,最后归纳出:分母相同,⽐较分⼦,分⼦越⼤,分数越⼩;分⼦是1(分母相同),⽐较分母,分母越⼤,分数反⽽越⼩的法则。
  总之,新的课程改⾰要求我们⽼师要以学⽣的发展为本,要给孩⼦提供⾃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独⽴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学习数学的信⼼。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机,充满乐趣。
⼩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铺地⾯》是北师⼤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积这⼀单元的内容,对于⾯积的含义学⽣较难于理解,并且很容易和周长弄混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初步认识了⾯积和学会长⽅形、正⽅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讲这节课时,我注重学⽣的动⼿活动,让每⼀个学⽣都通过在练习本上分别⾃⼰剪出⾯积是1平⽅厘⽶、1平⽅分⽶的正⽅形,让学⽣亲⾝、直观地去感受这些⾯积单位的⼤⼩。1平⽅厘⽶和1平⽅分⽶学⽣都能够在本上画的出来,通过⾃⼰的亲⾝实践要⽐⽤眼
睛看有更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更好地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我积极引导学⽣通过在1平⽅分⽶的正⽅形⾥画1平⽅厘⽶的⼩正⽅形,让学⽣直观的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1平⽅分⽶⾥⾯有100个1平⽅厘⽶,从⽽总结1平⽅分⽶=100平⽅厘⽶。之后平⽅⽶和平⽅分⽶的进率,因为有了前⾯的基础,学⽣很快就到了进率也是100。在认识公顷和平⽅千⽶的时候,由于这两个⾯积单位太⼤了,但是为了能让学⽣能够理解,我列举了很多⽣活中的相关实例,从⽽便于学⽣理解。
  在教学中以学⽣为主体,让学⽣通过动⼿操作运⽤⾃⼰的⽅法解决问题,采⽤⼩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了平⽅分⽶与平⽅厘⽶间的关系,先让学⽣通过计算⾯积总结出1平⽅分⽶=100平⽅厘⽶,然后利⽤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平⽅⽶与100平⽅分⽶的进率关系。
  练习有由浅⼊深,结合⾝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活中的数学,⽣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活,同时⼜在⽣活中实践应⽤。这样就可以⽔到渠成的进⾏数学知识的探究
⼩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数的⼤⼩⽐较”并不难,学⽣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活经验。学⽣在幼⼉时期就会对两个商品的价钱的⾼低进⾏⽐较,学⽣在⽣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三年级时学⽣已经学习了“⼩数的
初步认识”,会借助“元、⾓、分”和“⽶、分⽶、厘⽶”来⽐较两个⼩数的⼤⼩。但是,我根据⾃⼰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进⾏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的正确率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往往会⽤⽐较整数⼤⼩的⽅法来⽐较⼩数的⼤⼩,误认为⼩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较的⽅法,使学⽣注意⽐较⼩数⼤⼩时,位数多的⼩数不⼀定就⼤,这也是⼩数⼤⼩⽐较的难点。
⼩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1、引导学⽣进⾏分⼯合作,学会交流
  在实践活动中除了让学⽣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法,还要学会合作与交流。在⼩组制作年历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对各个⼩组进⾏指导,引导他们根据⾃⼰的特长进⾏分⼯合作,如教材上展⽰的“谁设计花边”“谁写每⼀⽉份的⽇期”“谁标重要节”等。另外,在制作活动完成之后还进⾏了制作成果的展⽰与交流,在展⽰中,学⽣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可以欣赏、借鉴别⼈的优点,培养了承认他⼈、向他⼈学习的意识。
  2、注意让学⽣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