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千古 诗情无限 ——浅谈古诗文中的月亮情结
翻 阅我国古代的诗集,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历代诗人对月亮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相思情愁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 这一无生命的事物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月亮成了情感的载体,释怀的媒介。凄婉迷离之时,踏香赏月与清幽淡雅之间,可以宽解几分忧 虑,兴致勃发之时,掬一杯清酒对着朗朗月,可以尽情以抒怀。于是咏月的诗文也因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有独钟而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割据了一片蔚为壮观的领地, 并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唐诗宋词中已可窥豹一斑。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这里就 一些名家的诗词为例,浅要品谈一下古代文人咏月诗中所蕴含的某些情结。
一、以月喻人,歌咏恋情
在 古代,日为阳,月为阴。因此人们常用月亮来形容女子的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花容月貌”、 “闭月羞花”等,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描写与歌咏。诗中以皎洁的月亮来衬托女子的美丽清纯,说洁白 明亮的月亮出来了,在月光下,美人更美了,心儿也不安宁了。此后的诗歌中以月喻人的佳句已不鲜见。如李白的“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 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衔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李白《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 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
二、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情怀
在 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借月写景,抒写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调、超脱旷达的情怀,亦多见佳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月初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等,其景清幽秀美,用句珠 圆玉润,把诗人恬然自在闲适的生活情调写得鲜活形象。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鸟鸣涧》),前者幽雅明净,秀美天成,动静结合,彩明丽,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寄情山水的飘逸情怀。后者,用动态形式写明 月,一个“惊”字写出了明月升起、山鸟惊飞的情景,月的出现把环境渲染的更加静幽空寂。
三、以月寄托思乡之情,抒发怀人之感
这是咏月诗中数量最多,最有感染力和魅力的地方,名篇佳句甚多。正像梅、兰、竹、菊、荷成为清正和气节的象征一样,明月也因之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
从 月的形态和变化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的圆缺变化自然又勾起了人们的想象与联想。宁静的月光下,沐浴着朦胧的月,人们特别是 离乡背井的人,很容易浮想联翩。在他们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了恋人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了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在 这一方面,首屈一指的大家当推李白,他的《静夜思》最为脍炙人口,可以说妇孺皆知。其中的乡情感人至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静夜里诗人举头望月,一缕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望”一“低”,俯仰之间浸润着诗人沦落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文字虽短却蕴含深情。李白的诗 作中,还有大量这样的诗歌,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等等,既贴切又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的 爱月深情以及托月怀人、思念故乡的那份真挚情感。
其 次是苏轼,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一提起东坡之名就会想起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词,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豪语,更会想起那充满美好祝愿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咏月佳作。《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词中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充满想象的发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情感起伏,“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细腻描 写与含蓄埋怨,以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哲理概括与美好祝愿。把诗人从离愁郁闷到通脱豁达、怨恨与自宽 相交织的情感婉转而曲折地表现出来。把月写得曲致繁复、跌宕起伏,不愧为咏月词中的绝世佳作。
除 了李白、苏轼,其他以月寄托相思、怀人的佳作也很多。如: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觉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 笛》),通过月下见闻把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浓郁凄婉、淋漓尽致。月如霜,沙海如雪,月下闻笛,景凄清,笛声哀怨。思乡之情骤然而发。陆机的“明 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赴洛阳道中作》),写尽了旅夜途中,朗月之下,诗人夜不成寐、披衣而起、忧思无绝的形象。
中 学语文教材里比较常见的还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 谁家”,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 月”(《雨霖铃》),李清照的“雁子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等等。可以说名篇佳句不胜枚举。
月亮的诗歌四、借月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人 生转瞬百年,短暂无常,而江山万古长青,明月亘古不变。面对它,诗人张若虚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 人”的感慨。明月就像一位历史的见证人,目睹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于是月亮在古诗文中又有了吊古伤今的含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 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抓住“关”、“月”这两个边塞生活中
最常见的意象,巧妙地用“秦”、“汉”这两个时间性名词加以限 制,纵横古今,时空交错,秦月、汉关成了跨越历史的见证人。诗歌以景写情,以昔讽今,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李白的《越中览古》“旧时荒台杨柳新,菱歌 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通过今日荒凉,暗示昔日繁华。抒写今昔盛衰之感,诗中那亘古不变的一轮明月就是历史的见证人,只有它才见 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吴差、西施这样的历史人物。此类诗歌比较著名的还有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姜夔的“二十四桥仍 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等等,都写得充满伤感之情,让人读后顿生黍离之悲。
明 月当空,无处不在。举头望月,令人遐思悠悠,心潮波澜不息。月是明亮的、柔美的、哀怨的、沧桑的、圆满的、多情的,钟情于它的诗人很多。月永恒,诗情就不 会泯灭。是众多的诗人用明月般的心和圣洁的情美化明月,月才有鲜活的生命,月之永恒,诗情无限,咏月诗中的万千意象,拙笔是难以一一列举的,还是留给读者 去慢慢品味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