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宇宙:从《春江花月夜》到《赤壁赋》
作者:鄢新妍
来源:《师道·教研》2018年第10
        本文从《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江月的六句诗和《赤壁赋》入手,以古人的宇宙意识为切入点,探讨诗歌中诗人宇宙意识的萌芽与产生,以及唐宋文学宇宙观的发展,帮助理清古代文学发展中宇宙意识的形成脉络。
        一、唐代——中国文学宇宙意识的萌芽时期
        唐代是中国古诗文的少年时代,特别是在充满时代朝气的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尤其给人带来这种感觉。洗去了前朝宫体诗的浓脂艳粉,《春江花月夜》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诗人吸收建安风骨的内核,于时光中觉醒生命意识,于宇宙无穷处见自身之忽微。而他的宇宙意识就在这时生根发芽。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仅从这六句诗来看,诗人的宇宙意识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时空交叠的距离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句,意为江边上什么人初次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在时间上,它把人的思维带往无穷远处,带往世界的起源。由于涉及到世界的哲学本质(这是一个重大问题),作者忽然把人从事物的表象拉开、抽离,让人(即自己)去独自面对苍茫的宇宙。这是诗人对世界本质的追问。这样的追问,曾在屈原的《天问》里出现过,也曾在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中微露端倪,而在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我们也可以读出相似的感觉。
        从空间上来看,它把人带回那个人们刚刚意识到有月亮存在的夜晚。而初见月初照人月亮的诗歌中间可能有时间差,因为月亮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只需要有月亮和有人即可。人初见月则不然,人需要抬头,然后才能真正看到那轮月亮——这是人一个主动的动作,这个动作无比重要。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在一个不经意间看见了月亮,于是诗人想:从前照耀着彼人的月亮,今天也照耀着我。可是,彼人是谁呢?那从前又到底是什么时候呢?于是,就有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