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月亮,一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绘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学生刚辞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月亮的诗歌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
二:新授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听老师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1: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小组合作解决。
2、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⑵、师生合作完成探究:2、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板书)(思绪启发:地点只有一个吗?);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寻月亮——……(板书)
2、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⑴、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明确: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⑵、寻月过程:
①、月儿首先出现那儿?是谁发现的?(镜子上)板书:镜中望月;奶奶(其实一直在讲故事的奶奶了也在盼着月亮的出现。)月儿是长腿的,那么月儿在镜子上的“踪迹”是怎样
的呢!板书;随着月亮在镜子上的消失,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
②、在奶奶的鼓励下,孩子们走上寻月之路。随着月亮踪迹的的变化,孩子们也由中堂里到院子里到院子外,心情也随着月亮足踪的的变化而起伏。请同学们以前后两桌的同学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寻月亮(板书)
地点美图踪迹心情
镜中镜中看月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
院内院中望月(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
杯中杯中饮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人人拥有)
河中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快乐)
眼中眼瞳寻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么多)
③、师生合作完成:杯中饮月:
A、为什么每个孩子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
B、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希望,都能够拥有美好的东西。
C、奶奶真好,大家喜欢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理解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童心未泯,擅长诱导、擅长调解。
⑶、老师总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孩子们在寻月亮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想象。他们用心感受到月亮的美好,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上面的美好事物)他们到了吗?“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3、孩子们在寻月亮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月亮是什么?孩子们怎么说的你同意吗?你有什么独特的看法。
三妹:“月亮是个好”: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一种喜爱,赞美之情
弟弟:月亮是我所要的:渴望之情
我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长天为纸月为印,形象贴切,说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孩子们在追寻月迹的过程,内心也留下美好印迹;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寻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只要你能够不懈努力,有一天我们就会发现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在我们的心中。三:作业:
1、想象练笔:你在梦里你乘着月亮船……
2、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