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
  摘要:月亮,作为中英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之一,被古今中外的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意蕴。本文对比了中英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主题在抒情表达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神话传说,审美倾向以及哲学思想三个原因。
关键词:月亮意象;中英诗歌;文化差异
 
        一、引言
        意象作为诗人传达情感或思想的载体,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准确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内涵,有助于深刻理解诗歌意义。在中英诗歌中,诗人对月亮这个意象情有独钟。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月亮这个意象承载着无限丰富的情感和意蕴。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虽有相似之处,但却表达着极为不同的情感和意蕴,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
        二、中英诗歌“月亮”意象表达的相似之处
        1.意象彩,客观一致
        首先,月亮随着季节变换而形成的不同含义的月意象,在中英诗歌中都表达出一定相同的意义“, 明月”“ 新月”都代表着“ 幸福”“祥和”;而“ 残月”“ 淡月”因其形状的残缺,彩的黯淡而
常被诗人赋予了“ 落寞”“孤单”的彩。
          2.以月喻人,寄托情怀
        另外,在中英诗歌中,“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被赋予的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情怀上有相通之处。
        三、中英诗歌“月亮”意象表达的差异之处
        1.所表之情不同
        首先,中诗多表达一种悲伤离情和忧患意识,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如《望月怀远》这首诗是诗人张九龄远离故乡,望着海上的明月,感发出了一种思念远人的情感。在诗人的笔下,月亮带来的不是温馨,而是凄凉与离情。《春江花月夜》一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写春江美景,以及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继而写到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而英诗多以月烘托绝美爱情以及表达赞颂之情,与中诗不同,英诗表达的多是积极明快的调。诗人华兹华斯的《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是《露西组诗》之一,讲述了一次奇异的经历,骑马去露西住所路上所见的不同形态的月亮,以及周遭的景物变化,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借月亮这一意象,烘托了诗人对心爱的姑娘“露西”
的爱恋之情。诗人骑马上路,月光皎洁,草地辽阔,诗人的心境也非常开阔,周边的路径也变得亲切起来;随着马儿越跑越快,越来越接近目的地,月亮慢慢落下去,露西的小屋笼罩在月之中,甜蜜温馨,仿若梦境。策马向前奔驰,一轮皓月便从屋顶掉了下去,诗人心里咯噔一声,侵入了一种柔情而又荒诞的念头,生怕露西也像这圆月突然消失。通篇行文活泼甜蜜,以马的移动以及月亮的移动,烘托出了诗人一系列的心情变化,表达的一种爱恋之情。同是写爱情,这首诗与中诗《望月怀远》以及《春江花月夜》所呈现的情感基调完全不同。
        2.表达方式不同
        其次,同样是抒情,中英诗歌在表达方式上也是不相同的,即medium 与mirror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诗以月亮作为medium,寄托自己的感情,月即是我的情,月光也是我的情。在《望月怀远》一诗中,“灭烛怜光满”,这满满的月光饱含了诗人的相思之情。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盈盈月光蕴含诗人满腔的心意,但也不知如何赠送给远人,只空留丝丝悲凉离情。而英诗以月亮作为映射自己内心情感的mirror,烘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在华兹华斯《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一诗中,诗人借由骑马路上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这一过程中月亮的不同形态,月光皎洁,内心便
开阔,月亮沉落,心情也是略有低沉,月亮这一意象便成为了诗人的the mirror of heart。此为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
        四、造成中英诗歌在意象表达上的差异的几点原因
        对于月亮这一意象,中西方的差异主要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关主要与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关。以下主要想从神话传说,审美倾向以及哲学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
        1.神话传说的影响
        首先,月亮的意象和意境以及表达的情绪彩不同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的形象便是代表月亮的意象:嫦娥与后羿天各一方,所以月亮是情人分别、离别思念的象征,通常有伤感、思念、怀乡等意象。在西方语境里,月亮的原始意象可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Artemis和古罗马神话中的Diana二者的结合。因此对他们而言,月亮是人类的庇护神也是人类的伴侣和精神依托,体现在诗歌上时自然也是表达着积极明朗的情感。
        2.美学倾向的影响
        其次是在于中西美学倾向于对月意象心理图式的不同刻画。朱光潜认为“, 中西民族比较,西方民族属于外倾,中国民族属于内倾,所以通盘计算,西方文学偏于客观,以史诗悲
剧见长,中国文学偏重主观,以抒情短章见长”。中国“淡泊”的文学风格偏好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西方“崇高”的传统倾向于直露坦率。中国诗人注重通过意象来蕴含或折射出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等,比如通过月这一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孤独之悲、人生之短。而英国诗人往往直抒胸臆,倾向于直接表达和歌颂。
        3.哲学思想的影响
        最后,中西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源自哲学观念的对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存在于天地之间,是万物的一种。人在自然中体悟自身,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与中国内审的哲学观念相反,英国外放的哲学观强调以“我”为中心, 通过笔下的自然来描写作者的心理状态。比如中英诗歌在表达情感时,英国诗歌多通过写实性的描述来抒发诗人的感情,诗人的主观之意与客观的物象之间存在着距离,而中国的诗人多以意象自比,使其具有一种人格美,似乎与自身融为一体,以突显诗人的情怀。中英在基督教文化和儒释道为底蕴的文化背景下对意象的理解有区别。西方中的“自然”受基督教思想和西方二元对立的认知思维方式的影响,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对立。因此英国诗歌中的意象只是作为诗人表达心理状态的媒介,或是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在中国哲学文化观念中,自然景物和人之间存在着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意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感应的关系。
        五、结语
        从上文中对于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对比可以看出,同一轮月亮在中英两国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了不同的情感彩,中诗多倾向于借助月亮表达悲情、离情、惆怅和凄凉等相对暗淡的情感彩;而英诗多表达轻松活泼贴近生活的相对明亮的情感彩。中国古代的诗词无可置疑在世界殿堂上都是首屈一指没有被超越的,这种很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震撼力与中国古代诗人的悲情是有很大关系的。单纯从情绪彩角度看,这种悲情或许是消极的,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悲情惆怅正是诗人创作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胡泽刚.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4-38.
月亮的诗歌[2]M·艾瑟·哈婷.月亮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88.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朱徽.中英比较诗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