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附:立意解析及范文展示)
文题呈现:
写作70分
25.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
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 字。
立意解析
解析
烟火向星辰所愿皆成真。
极简立意
本期分两部分展开,前半部分给出「简洁版的层进式的立意」,后半部分「深挖材料中的事例,提高立意的深度」,各位同学按需食用。
简洁版的立意:
立论:浓缩的确可以出精华,并且人们确实有这类的倾向
驳论:1、浓缩非但不能提炼出精华,反倒有可能磨去了精华的所在。
2、浓缩,并不是事物的简化,不但不能起到增进理解,反倒有可能制造隔阂。
3、精华,固然是可贵的,但它无法替代到整体的效用。缺乏整体观的人,是无法浓缩精华的,也是无法理解精华的。
4、他人的浓缩固然是可取的,但是自己也应该具备浓缩、提炼、萃取精华的能力。
挖掘立意一·二
事例一
「园林」「山水」这两者,对中国人而言似乎别有意味?
换句话说,中国人对园林、对山水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为什么古代的知识分子,有条件的情况下,喜欢在家里修建园林呢?
除去物质属性、陶冶精神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的底层逻辑
将山水人格化了——为人如山,处世若水
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中,格物致知,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
将事物浓缩成精华,是一种不思则应的思维习惯。
事例二
聊文化底蕴,环顾四周,从社会现实中具体的依据:
在我的生活中,有哪些缩写读书存在的形式?听书·漫改
它们的特征,耗费时间的阅读体验被压缩进半个小时之内
展开(利弊分析)
为什么有缩写读物的一席之地?人们养成了怎样的思维误区?
合理性:快节奏、高强度、碎片化的时代,整本的阅读、深度的阅读实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精力·时间·专业程度
优势:省时、高效、好用,缩写读物是非常好的替代品,聊胜于无
思维误区:浓缩的胜过全部,替代了全部
工具不背负任何的罪名,有罪的/犯错的是使用工具的人
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追求速成/快速地逼近“无知之巅”
正确的用法,入门的工具。
重要的是具备浓缩成精华的能力,而不是占据浓缩后的精华。不具备浓缩的能力,也就不具备展开精华的能力。
挖掘立意·三
事例三
借博物馆,探究一座城市对历史、文化理解的深刻程度和精细程度
它是历史存在过的证明,保存着种种文化的符号。
现实中,不乏对文物无感的人
这意味着即便浓缩的过程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
即便从繁杂、抽象的证据中,提炼、萃取了真正的精华
也依然无法打通人的感官、认知的局限
真正能够为人所用的浓缩方法以及其产生的精华,需要人经历完整的体验、细节的把握、正确的次序,根本不存在捷径。
下水作文赏析
浓缩的就一定是精华吗?
李新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倾向于“浓缩的就是精华”,那么浓缩的就一定是精华吗?我说不一定。
一般来说,浓缩的就是精华,因为它是将所有好的浓缩在一起,那就是精华;但也应该看底,如果底不好,都是渣滓,浓缩在一起,就是垃圾。另外,有些东西是不能够浓缩的,比如文学名著的缩写本,
如果让低龄儿童去读,对提高他们对文学名著的兴趣,亲近文学名著是有帮助的。还有学习英语,对初学英语的同学,读些外国文学原著的缩写本,对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也会有一定帮助,但这些不一定是精华,有的可能只是关注情节,讲究故事性,而真正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领略文学名著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力量,还是非读原著不可,如果是外国文学名著,我们多数接触的是翻译本,当然不排除有些大翻译家翻译得很好,尽可能体现原著的风貌、韵味和魅力,但毕竟是隔了一层语言的薄膜,如果能精通一门外语,阅读原版原著,那感觉定是和我们读翻译作品不一样的。
浓缩对于物质来说,大多可以证明“浓缩的就是精华”,但对于情感方面来说不一定。我曾经去过新西兰的丹尼尔城,它和上海是友好城市,那个城市很小,但却有了“豫园”,它是把上海豫园经过复制、浓缩,放置在了丹尼尔城里。我们去参观了一下,完全没有在上海逛豫园的感觉。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尤其是在老城厢长大的上海人,对豫园的感情,
上海高考作文还有我们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远非丹尼尔小城那个浓缩版的“豫园”所能承载的。所以,浓缩的或许是物质的精华,绝不是情感、精神、心理、文化的精华。
所以,浓缩要看对象,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一个短片是某一段历史的浓缩,一本薄薄的小书是一个人一生的浓缩,那浓缩的就是精华,融大千世界于须弥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园林领略自然山水的钟灵毓秀,可以通过参观一个城市的博物馆,领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
读一本书而了解一个人一生的经验与体会,这是丰富我们人生经验的最快捷的方式,但当某一种东西赋予其特定意义的时候,浓缩的就不一定是精华。
我们既要在浓缩的小世界中而心含大宇宙,又要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千山万水,让那精华就如骨髓,供我们在时光的氤氲中慢慢吸吮。
浓缩与精华
干赡静
午后的阳光里,我的手中拿着一杯意式浓缩咖啡,醇正的咖啡飘香,浓烈的口感,瞬间让我思绪万千。名为Espresso的它源于意大利,诞生于20世纪初,借由短时间的高压冲煮过程,使得普通的咖啡具有了特有的风味。不得不承认,浓缩的精华,在它的制作过程和口感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杯单份的浓缩咖啡,需要的咖啡粉大致是9克上下,水温也只能控制在90度左右,同时对于冲压咖啡机的压力以及萃取时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制作工艺的流程上,咖啡师需要精准把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标准,经过反复的冲压与提炼,最终的咖啡才能呈现出醇正浓香,口感强烈的独特魅力。
喜欢喝浓缩咖啡,是因为它常常能带给我思索的空间。生活中,浓缩的概念无所不见,微观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繁荣盛景的浓缩,各类人物的
传记,也是所撰写人物一生的浓缩。品鉴这些艺术瑰宝时,我们不禁感叹,这些大师们是如何通过精致的手笔,呈现出仰视天宇旷,俯登云树重的气魄与景象的?他们在凝练浓缩的过程中,一定是经历了海量的阅览与探访,采千人语,行万里路,收集各类相关的线索资料,并加以梳理与整合,融入个人的视角与解读,既保留原
品的本质,又取其精华而成之。这样的浓缩,是经历收集整合,梳理分析,再经过精心的加工而成之。由此而来的浓缩,必当是精品。
当下我们所使用的智能手机,也是浓缩即精华的另一种代表。从前的我们,如果想要外出旅行,既要满足通讯的需求,又要实现一路美景的记录,还要在路途中有音乐的伴随,那必须是背上七七八八的好几种工具。而今手中这枚小小的智能手机,方寸之间便能满足多种需求,同时还结合了最先进的的便捷,把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浓缩成了“滑一滑,扫一扫,摇一摇”。这样的浓缩不仅体现了精华的经典之处,也呈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与发展。正是无数科技人员的精心专研与探索,前仆后继的努力与坚持,把最初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然而并非所有的浓缩必为精品。曾经有一款网红的饮品,宣称是精华饮品的浓缩之最,在一款原味奶茶的基础上,添加了各种增味剂及彩,用所谓的炫技是把多类元素拼凑在一起,最终呈现出的是一款徒有虚名的浓缩新品。这样的浓缩,即便是用尽华丽的宣传攻势与营销手段,最终还是遭受到了市场的摈
弃。可见浓缩不该是一个简单的堆砌与拼凑的过程,不是把所有的材料挤压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就能实现的。
浓缩是一个需要反复精炼和提取的过程。无论是一杯咖啡的制作,还是人类历史的概述,又或是科技研发的结晶,这样的过程都需要素材的整合提炼,人类智慧的深度思考,同时加以创新的综合实力的展现。只有经历过这样千锤百炼的浓缩,才能被称为是精品,才能在人类浩瀚的历史中,留下其特有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