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
编号:QMSD/JWC-13-10 授课日期 2013年9月4日 授课班级 12级综高、五年制高职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名称 金黄的稻束
使用教具 电子教案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思考劳动和收获、
生命和价值的意义。 教学目的 2.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
3.体会诗歌有“声”有“”,明净、饱满的语言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
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学习时应首先出体现诗歌发展脉络的关键词教学重点 语,理解各部分表达的内容,分析“稻束”与“母亲”在本质上的相同点,
体会诗歌由具体的意象到深邃的哲理的演变过程。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劳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学习时应结合作教学难点 品写作的起因,理解“疲倦”“皱”“美丽”“伟大”“静默”等词语所蕴含
的情感和哲理,体会作品传达的深层含意。
更新、补充、九叶诗人、九叶诗派、《金黄的稻束》和它的诞生 删节内容
课外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与练习册
教学后记
1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金黄的稻束》是“九叶派”诗人郑敏写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一首诗歌,是诗人看到一个随处
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后,触发的一种诗情和沉思。这首诗把鲜明的形象、深邃的哲理、隐秘的诗意交融在一起,给人带来情感的冲击力和哲理的沉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家作品
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哲学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九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九叶诗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流派名称,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九位诗人合出了影响深远的诗集《九叶集》,后来被称作“九叶诗人”。九叶诗派产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这种艺术与政治的近缘性比他们的上代诗人来得更加深刻而浑然。他们努力在社会与自我、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的交错中寻求某种平衡,形成了一个思想与艺术上都极具张
力的诗。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思考与社会历史生活相关联的一切。
三、解题
诗的题目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描写秋天丰收的景况,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
四、课前预习
1(填空题
(1)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2)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3)《金黄的稻束》作者是郑敏,是“九叶诗派”著名诗人之一,其作品有《寻觅集》《郑敏诗集》等。
2(思考答问
(1)出体现全诗发展脉络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思路。
答:(1)“想起”“雕像”“沉思”。“想起”由物(“稻束”)及人(“母亲”),“雕像”由景(“满月”“远山”)及情(“伟大”),“沉思”由情及理(“思想”)。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中写母亲的脸,
2
“皱”和“美丽”并举,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皱”“美丽”并举,交织着对母亲的崇敬、对劳动者的礼赞和对时间流失的无奈。
五、朗读梳理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脉络梳理。
诗歌开篇写站在秋天田野里的“金黄的稻束”,接着通过“我想起„„我看见”,从“稻束”联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秋的收获与其创造者、孕育者——母亲的形象联系起来,交织着对母性的坚韧、伟大、无私的赞扬和对时间流失的无奈。然后,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一幅秋日暮图,构成一幅幽深超远、庄严静穆的背景,衬托出稻束“雕塑”般“静默”的形象,发出“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的礼赞。又通过“低首沉思”,过渡到诗人由此引发的思考“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站在那儿”的“稻束”,“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诗人在对眼前景象思考后,通过“历史”与“思想”的对比,成为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但诗歌并未点明“低首沉思”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文章脉络图示如下:
稻束:金黄、站—————— (物)
“想起”(过渡)
关于劳动的诗歌母亲:疲倦、皱、美丽 (人)
环境:黄昏、满月、远山 (景)
(承上) 诗+思 雕像:静默 (物+人)
(启下)
稻束:伟大、疲倦 (情)
“沉思”(过渡)
历史、思想:不过、成为—— (理)
六、链接补充
1(九叶诗人
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围绕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出现了一个规模不大却具有鲜明特的诗歌体。这些诗人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这批极具艺术个性的青年诗人在批判地继承、改造和吸纳当时西方的现代主义诗潮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诗学体系,倡导诗人应把忠于时代与忠于艺术高度
3
统一起来,既追求诗的社会使命意识,又保证诗的审美品质;他们强调感性与智性的互渗、表现的含蓄力、思想的机智深沉,以达到“现实、象征、玄学”的有机结合;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往往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注重诗味的含蓄蕴藉和意象的新颖。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此后,人们便称他们这批有着出的诗学建构能力的诗人为“九叶诗派”。
2.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
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于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同时,九叶诗人也追求冷静隽永的诗风,以饱含朴素而深邃的哲理赋予诗歌理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既具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语言清晰准确,而诗意朦胧含蓄。九叶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中现代主义诗歌之流进入了一个总体成熟的阶段,大胆地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同时大胆消化和创新,则是他们成功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