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备注
绪  论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2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2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
2
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4
第四章  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
4
第五章 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
4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
4
第七章 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
4
第八章  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
4
第九章 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2
第十章 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
2
第十一章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2
第十二章 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
4
第十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2
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2
第十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2
第十六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2
第十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状况
2
第十八章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
4
第十九章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
2
现当代诗歌
第二十章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样化格局
2
第二十一章 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
2
第二十二章  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2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台港澳文学
2
复习
2
合计
64
绪 论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一出现就是高峰
第二节 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
第三节 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
第四节 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第五节 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第四章 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
第一节 “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
第二节 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
第三节 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
第五章 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 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
第四节 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二节 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
第三节 左翼作家的创作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
第五节 “海派”的文学创作
第七章 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
第一节 《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
第二节 《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五节 《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第八章 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