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简答题
关于艾青诗歌
艾青属于80年代“归来者”诗。“归来”以后,艾青创作中出现了一批宏现抒情诗。所谓宏现抒情,是面对国家、民族、人类所作的抒情,是诗人从这些现象的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关系中感悟到一种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引起灵感。《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面向海洋》等,都是典型的宏现抒情诗,他总是从现实形象的微观推向象征对象的宏观,以象征对象的壮阔境界来充分映衬现实形象的多层次结构。《光的赞歌》是他继《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吹号者》、《火把》以后,又一首有重要意义的诗篇。艾青脱胎于象征派,是较早的采用象征技巧的诗人。艾青没有忽视中国传统技艺。新时期以来,随着当代诗歌中形象的象征成为一种风尚,艾青个人的诗也越来越趋向哲理抒情以后,他也重新考虑艺术传承问题。于是,在他的面前就出现了一个纵向继承与横向移植二者统一的问题,艾青从中探求到了一种客观象征的形象表现技巧。新时期以来他写的大量这里抒情诗,如《鱼化石》、《高山上的风》,包括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无不是客观象征的形象表现。在他描绘的
客观形象身上,不仅使人感到真实性,也使人感到不露痕迹的虚拟性。
90年代散文
旧作重印,是60年代散文出版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现代散文名家的作品,更为读者所青睐。这也反映了90年代读者对于散淡、闲适、谐趣类散文审美文化取向的认同与追寻。
众声喧哗,开放多元,是90年代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这可从这一时段的有关散文的各种命名中得到印证。“大散文”(贾平凹)“艺术散文”“小女人散文”“新生代散文”。
在90年代诸多散文品类中,代表着这一阶段问题成就高度的是文化散文。所谓文化散文,一般来说“是指那种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事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学者散文是文化散文中一种重要的存在。
90年代小说
90年代小说经历了从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从一元到多元、从中心到边缘的动态发展过程,回到了其本源位置并艰难地确立了其本体性,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同时开始享有真正的心理和精神自由,实现了在风格、形态、思维等各层面上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化。主流小说、先锋小说、新生代小说、新历史小说、女性小说等各种旗帜招展于世纪末中国文坛,成为一道引人注目、发人深思的风景。
王安忆小说的阶段性特征
80年代中期以前以雯雯系列为主的作品主要是对个人自我经验的倾诉,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则着力于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恋”;90年代以后,以《叔叔的故事》为代表的一些作品开始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虚构小说,叙事风格发生了改变。以此为开端,王安忆开始了90年代新的寻与发现,继续走向成熟,其90年代的作品在内容上主要包括:(1)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2)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追问;(3)对农村生活的关注。
名词解释
现当代诗歌朦胧诗
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文学主体性论争
文学主体性论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开展了一场争论。刘再复提出应在文学中确立人的创造、对象、接受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地位。陈涌、程代熙、敏泽等人著文批评。从总体上看,其焦点是对人的主体性该如何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该争论体现了“人”的观念的深化,对后期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赏析题(海子)海子诗歌的艺术特点
海子诗歌的起点是生命元素。他自称他的长诗创作是出于某种巨大元素的召唤。这些生命无素潜藏在文明的深处。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就是本体和实体。海子在他的笔记中写道,诗“要直接面对实体。”“诗应是实体强烈的呼吸和微微的颤抖。”“诗人的任务仅仅是用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将黑乎乎的实体照亮”。海子的实体与意象派诗人的“实体”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只是对具象的强调。海子的实体是沉睡在我们文化中的原始生命和精神。在创造之日,实体活动起来,成为主体。诗作为主体行动体现在但丁、米开朗琪罗、落士比亚、歌德的创作中。他们与原始力量之间的关系是造型的,史诗的关系。原始的主体力量的流动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健全最高贵的文化,造就了史诗、悲剧和建筑。海子的诗自觉地承受了这一实体的命运,这一命运以太阳为象征。他的诗表达不是个体对这一原始本体的追求,不是对文化的历
史性起源的再造,而是本身作为主体的行动,歌唱,燃烧。在这样一个本体焚烧的世界,现代世界的人与世界,精神与自然的紧张第一次得到和解。大地上死去的一切得到复活。天空和河流绽露出亲切的微笑,仿佛庆祝人类浪子的回归。
    呈现在海子诗中的世界无疑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它是原始生命通过人类的语言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它顽强地临于这个世界之上。它的光芒照见了这个世界的荒谬和黑暗。这种创造正是浪漫主义的精神。
    因此,海子的浪漫主义不是主观抒情,不是自我陶醉,甚至不是心情,感性和性灵的体现和表达。海子明确地表示“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这不是为了逃避现代主义者的指责,而是表明他的诗与通常的抒情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海子诗中的抒情因素不是自我的抒发,而是实体的歌唱。海子谈到一种“热爱景”的抒情诗人,他们把宇宙当作庙堂。他所挚爱的梵高和荷尔德林是这一类诗人的典范。
    海子的浪漫精神不是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简单复归,更不是中国传统的庄禅之道的发扬,而是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形式文明的清算和扬弃。在现代主义者眼中,土地已经死去。代替土地的是肤浅的,永不餍足的欲望。这种欲
望不是出自主体的意志,不是出自充实、而是出自贫乏。导致土地丧失的是启蒙的理性精神。理性主义之斧砍斫生命之树。原始的生命蜕化为文明的形式。现代主义者只能抱住形式的外壳,拼命镌刻诗歌。因而构成现代主义诗歌的是智性的碎片和创造的盲目。后现代主义者明确表示对诗歌精神和创造主体的抛弃,于是现代主义以最后的一跃,也耗尽了自己最后可能。对于表象和修辞的过分热爱是一种文明走向没落的征象。后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的无可奈何的超然和冷漠正是这样一种没落的情绪。海子不是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相反,他的诗歌道路始终处在现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坚持诗歌精神和主体意志,坚持原始生命对现代世界的抗辨,就是一种孤独而悲壮的英雄主义行为。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宠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
海子诗歌的语言特点
总体而言海子文风质朴飘逸,用词简练(可以看出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由于海子在农
村长大,诗中便常常出现麦芒、田野、农民的身影,也常常以此为题材来作诗。而海子的诗歌里另一不能忽视的就是字里行间都始终散发着的一种忧郁、或者说还有对生命的热爱。当然作为朦胧诗人,他便习惯使用各种意想来达到抒情效果,田野、麦子、雨水、石头、人(例如说在《日记》里面的),这些景物的运用往往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