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节选)
一、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梁启超(1873年—1929年),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溘然长逝,终年56岁。
关注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写于1900年,即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时期。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
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关注易错字:皇、履、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三、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感受了古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将走进近代的中国,走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师引导:“说”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是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表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师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等。梁启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以课题为导入,初步理解课题的含义,感受文章的主要基调,为深入理解课文作铺垫。)
二、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1.教师出示资料:谁了解梁启超?能结合着课前查阅的资料来给我们介绍介绍他?
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点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少年中国说》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呢?“少年中国”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
教师提问:读完资料,谁来说一说你对“少年中国”的理解?
预设1:“少年中国”这个说法是梁启超先生为了回击帝国主义分子提出的。
预设2:“少年中国”是说我们的国家像少年一样充满着朝气和活力。
教师小结:梁启超先生以人喻国,针对日本人称中国为“老大帝国”愤然回击,在他看来中国是犹如少年一般蓬勃兴旺、充满朝气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课题的含义,初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续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教师出示要求:这样一篇情感充沛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品读,接下来就请你自由朗读课文,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做到不添字、不落字。开始吧!
学生朗读。
教师组织活动:这篇课文中有很多难字、生僻字,你是否都认识了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词语:潜龙、腾渊、鳞爪、啸谷、震惶、鹰隼、矞矞皇皇、发硎
学生开火车朗读。
教师指名读:认识了生字,相信课文你一定能读的更好了。这篇课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我们三位同学一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读的是否正确。
学生分段朗读,教师关注读音,共三组。
教师组织活动:接下来同桌两人互读课文,女生先读,满分5分,读完给你的同桌打个分吧!
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识记生字和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读出情感奠定了基础。)
四、自学生字,引导练习
1.学生自学
教师组织:请同学们自学本课生字。你认为需要特别注意字,或容易写错的字,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请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全班一起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这些生字中,有哪些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呢?
预设1:“试”字右边没有撇,同学们容易写错,这里要注意。(板书:试)
预设2:“履”字要注意“尸”的右半部分不能写得太长,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半部分留足空间。(板书:履)
预设3:“疆”字左边不要丢掉“土”,“土”不超出“弓”字,右半部分的三个横长度不同,中间横最长,上横最短。(板书:疆)
教师小结:写字是一件需要我们用心才能做好的事,只有用心才能写正确、写好看。下面请同学们把这几个容易出错的字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通过自主、交流的方式识记了生字,并针对易错字进行了交流,加深了印象。)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梁启超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同时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梁启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作业:课后请你结合注释试着理解文意,并练写本课生字。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3.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少年中国”的含义。在作者梁启超心中,少年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呢?他对我们中国少年又有着怎样的期盼?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少年中国说(节选))
二、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习第一段
教师组织活动:想要理解作者的情感,我们就要先读懂文章。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结合注释和资料说说第一段的意思,开始吧!
小组交流文意。
教师提问: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谁来和我们说一说作者希望少年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板书:少年中国)
出示课件8:
五年级语文手抄报
预设:作者希望中国是一个充满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教师提问:在作者看来想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需要靠什么?请你用文章中的原句来回答。
预设: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板书:中国少年)
教师引导:为什么不靠政府,不靠别人,而说责任全在我少年呢?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
    教师提问:看完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觉得非常的愤怒,因为清无能,国家很落后。
    预设2:我觉得清政府很没有骨气,任列强欺负中国。
教师引导:想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就需要改变现状,需要注入新鲜的力量,而我们的中国少年们,就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梁启超先生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读一读,第一段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这一段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都很固定。
    教师引导: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层层递进,情感越来越强,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语调可以逐渐拔高,读出气势,读出少年中国的朝气蓬勃。
学生朗读。
2.学习第二段
教师引导:少年中国的前程究竟是怎样的呢?文中没有进行写实的描绘,而是在第二自然段通过象征的手法进行了赞美,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结合注释和资料说说第二段的意思,并圈画出课文都是用哪些事物来赞美的少年中国?
小组交流阅读并圈画。
预设:作者分别用“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来赞美少年中国。
教师提问:通过对第二段的理解,你觉得这些事物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预设:这些事物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希望,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了力量。比如“红日初升”,刚刚升起的太阳象征着希望,表示我们少年中国的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
教师引导:你说的很好,红日升起,道路上充满霞光,少年中国有着灿烂的前景!谁还想再说一说?
预设1:读到“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时候,我感觉到河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气势,让我想到了祖国的长江黄河,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强大的前进力量。
预设2:“潜龙”“乳虎”“鹰隼”,这三个事物给我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虽然现在看起来没有那么强大,但一旦崛起,就会很厉害,让人震惊。
预设3:“奇花”“干将”让人感觉很珍贵、很独特,我想我们少年中国就是这样独一无二的,是像奇花一样美丽,像宝剑一样有锋芒的。
教师引导: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喻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未来是光明灿烂的,是有发展前途的,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时间上看,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从空间上看,我们有着辽阔的土地,少年中国的前途像大海一样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我们体会着作者的情感,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学生朗读。
3.学习第三段
教师组织活动:课文的第三段又是什么意思呢?小组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
教师启发思考: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我觉得少年强大国家才能强大,我们中国的少年代表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是什么样的,国家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