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风波涌起
18世纪中后期的清王朝,在外忧内患中风雨飘摇举步维艰,此时的清王朝,对外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许多主权纷纷丢失,形成了清王朝门庭洞开的局面。外国的商品滚滚而来,资本主义入侵一步步加深,中国的小农经济备受其害,濒临破产的边缘,而处于中国门户的东南沿海,则情况更加恶劣,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的清王朝,为了筹集战争赔款,大肆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民众苦不堪言。加上满清王朝又是一个以满族上层统治者为核心的专制与封建王朝,这不仅激起了满族下层人士的反抗而且也激起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反抗。因此,太平天国在这种环境下爆发了。
自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加上军事上的北伐和东征,虽然北伐失败,但这丝毫没有阻止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全盛。但此后的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开始了衰弱的进程,尽管洪秀全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这并没有阻止太平天国衰败的步伐。太平天国一步步吹响了死亡的号角,以天京陷落为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直面失败历史的教训
太平天国的失败,有着很深刻的原因:
一、从客现上分析,主要由于太平天国发生在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因此所遇到的敌人相对来说汐比较强大。
二、从主观上分析,由于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在民阶级受着严重的剥削,要求解放,而且敢于用武装斗争来争取解放。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众;他们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借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太平天国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或
者由于其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实现,或者由于其他主客现条件决定了无法实行,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而又能动员广大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众的革命热情,因而他就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太平天国在初期从上到下都保持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后,却首先从领导人开始,滋生享乐、保守思想,逐渐破坏了团结统一的局面,导致发生内乱、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到后来,朝纲败坏,许多将领拥兵自重,敛财自肥,腐化堕落,甚至发生一连串叛变投敌的行为,从而瓦解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失败。
三、从指导思想上分析:太平夭国用以指导革命的理论是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
结合而形成的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是一种落后的、不科学的理论,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利用宗教来发动农民起义并不是洪秀全的发明。早在东汉末年张角就是利用太平道教来发动黄巾大起义的。宗教思想原本只是统治阶级用来愚弄和麻醉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宗教之所以也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只因为其中有一些原始平等思想和能够帮助劳动人民解脱残酷现实的美丽言辞,因此这一点往往会成为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的有力工具和思想武器。但宗教并非科学的理论,利用它发动起义或革命,只能使起义或革命取得暂时的成功,而不能把起义或革命引向胜利。
在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是洪秀全利用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第一、洪秀全、冯云山等农民起义的领袖,迎合了当时农民斗争的需要,把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创立的“拜上帝教”中所吸收的基督教义中国化,同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宗教的某些形式和精神,这样有利于吸引下层民众参加“拜上帝教”,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和发动奠定组织基础。第二、“拜上帝教”把拜上帝的信仰与人民众的日常愿望结合起来,促成基督教精神与主张衣食第一、求吉利、求如意、求平安的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从而为日后把众由虚妄的精神世界引向为实现这些美好愿望而斗争奠定了有利的思想基础。第三、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宣传,他即将建立的太平天国是人间天堂,适应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需要,有利于号召教徒为建立这个国家而斗争。第四、洪秀全从基督教为上帝大家庭的观念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