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江南大学第一阶段练习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刑法学》(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20 ,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忝为
1.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下列行为,15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B) (2 分)
A. 嫖宿幼女
B. 中杀害被人
C. 走私
D. 抢夺多次
2. 现有的司法解释将我国刑法中的“飞机”解释为“航空器”属于(B) (2 分)
A. 文理解释
B. 扩大解释
C. 缩小解释
D. 学理解释
3. 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
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D) (2 分)
A. 提前防卫
B. 事后防卫
C. 防卫过当
醉酒驾驶标准D. 防卫挑拨
4. 犯罪对象是指(D) (2 分)
A. 犯罪客体
B.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
C. 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物
D. 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物
5. 影院的工作人员甲负责为偏僻山村的民众放电影。某年冬天,甲带着电影胶卷到农户乙家烤
火,并随手将电影胶片放在火炉旁。半小时后,甲身体暖和,边和乙两人去村长家吃晚饭。
二人走后,长时间受热的胶片在炉火燃起,并将乙和相连几家农户的房屋烧毁。对此案,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C)(2 分)
A. 甲对于失火行为主观上是故意
B. 乙对于失火行为主观上有过失
C. 乙不应对该失火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D. 甲和乙对于失火行为都具有过失
6.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一个A国人在一列行驶于我国境内的B国列车上对C国公民实施故意
杀人的行为,应当适用(D) (2 分)
A. 国刑法
B. 国刑法
C. 国刑法
D. 我国刑法
7. 关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 (2 分)
A. 有了因果关系,就有刑事责任
B. 数个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出现,则只能认定其中的一个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有了因果关系,并不能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的罪过
香奈儿英文D. 在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因果关系的中断
8. 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
头部着地,当场昏迷,后王某便将宋某杀死,则(D) (2 分)
A. 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 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 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 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9. 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作斗争(2 分)
A. 危害社会的行为
B. 违法行为
洒脱C. 违纪违法行为
D. 犯罪行为
10. 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毒药。朱某为
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俱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 (2 分)
A. 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二多选题 (共5题,总分值10 ,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D ) (2 分)
A. 未满十四周人的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构成犯罪但绝不可能判处刑罚
B. 预备犯一定比未遂犯处罚要重
C. 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一律不得适用死刑
D. 犯罪目的是直接故意犯罪成立的必要要件之一
12. 下列哪些是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AD ) (2 分)
A. 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B. 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C. 有罪的类推解释
D. 从旧兼从轻下的溯及既往
13.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刑法中“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CD ) (2 分)
A. 甲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因失球,故意将对方球员的腿给踢断
B. 乙在李某的强烈要求下,将李某杀而烹之
C. 老娘和妻子同时掉进水里,在只能救一人的前提下,丙选择了救妻弃母
D. 丁在拳击比赛中“KO”对手,造成对方休克死亡
14. 下述情况中属于对象认识错误的有(AB ) (2 分)
A. 甲误以兽为人而予以杀害
B. 乙误将张三看成了仇人李四而杀害
C. 丙误将白糖当成来投毒
D. 丁误将自动步当成狙击来对仇人进行射杀
15. 具有下列选项中的哪些情形,犯罪人一定可以获得从宽处罚(BD ) (2 分)
A. 由于不能预见或不能抗拒的原因而造成损害结果的
B. 行为人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的
C. 因犯罪在国外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
D. 因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
三名词解释题 (共6题,总分值30 )
16. 犯罪预备(5 分)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故意犯罪
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
17. 文义解释(5 分)文义解释是指根据词语的字面含义来确定法律的意思。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根据词语的日常含义来确定法律的意思。
18. 间接故意(5 分)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ide模式19. 刑法的空间效力(5 分)刑法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和对什么人有效力。
20. 正当防卫(5 分)
21. 犯罪客体(5 分)
四简答题 (共3题,总分值30 )
22. 何为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包括哪些?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人的义务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3)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这主要是指行为人由于自己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23.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中止包括哪些情形,其成立分别需要什么条件?
(一)根据其发生的时空范围,可分为预备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以及实行终了的中止。
(二)根据行为人是否以积极的行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可分为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
鼠标侧键设置工具
成立条件:时间条件、主观条件
24. 请比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不同点有哪些?
答: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损害的行为。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合法利益以保全较大合法利益的行为。
1)危害来源不同。前者只能来自于人的不法侵害;后者可来自于各方面。
(2)行为对象不同。前者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后者必须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3)行为的限制不同。前者不受不得已的限制;后者必须是不得已而为。
(4)行为的限度不同。前者造成的损害可小于也可大于不法侵害;后者必须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5)主体的限定不同。前者对主体无限制;后者不适用于职务或者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保护本人利益。
五综合题
22. 张某法学本科四年毕业,不工作,整日游玩。天长日久和父亲老张的关系变僵。随着遭
老张数落次数的增加,张某暗暗动了杀机。一日,盛夏的午后,老张在房间睡觉,张某觉得是个机会,便开始行刺计划。张某走进房间,举刀正欲行凶之际,突然邻居王某赶来串门,见张某十分不解。张某吓了一跳,慌忙答曰,“拿刀给我爸刮胡子”……随后张某一直为自己是故意杀人预备、未遂、中止而困惑。一日,张某的女朋友(陈某)带着自己的闺蜜王某来张某家玩。当王某听说张某本科毕业还不到工作时,顿时露出鄙夷之态。
张某大怒,操起桌上的一块雕石朝王某砸去,不料却砸中了王某旁边的陈某,陈某含冤而死。(注:每个问题都须简要说明理由)
(1)张某先前弑父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形态?
答:故意杀人未遂
(2)张某对陈某的死亡结果承担何种犯罪形态的刑事责任?(10 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