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关于山水的古诗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三、教学难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第四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与鉴赏,选取了《短文两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这4篇文章进行编排。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警句迭出。通过学习,从读书求知、艺术鉴赏方面,感受作家对精神生活层面的思考,为丰富精神生活打下基础。
语文要素: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山水画的意境》解析
人文主题: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对意境的认识和看法。
语文要素: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绘祖国的山川景为主,课下已经布置同学们一些山水名画欣赏一下,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山水画的认识。
学生活动:和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
作者介绍
教师语言:刚才同学们谈到了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说的都很好。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比如留白、注重神似、以墨浓淡表现画面层次等。李可染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师,谙熟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让我们进入《山水画的意境》一文的学习。
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李可染( 1907—1989 ),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关于山水画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的追求。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名画,认真观摩,也可在网络上查阅山水画的知识,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的初步认识,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理解核心内容
课件展示: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做些圈点勾画,注意把握几个要素:1. 核心概念;2. 主要观点;3. 所用事实;4. 所作结论。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随后与同桌交流,全班讨论。
教师预设(课件展示):
1. 核心概念。
①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②意匠,就是“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2. 主要观点。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山水画“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③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3. 所用事实。《送孟浩然之广陵》《十六字令三首》等。
4. 所作结论。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好的。”
教师语言:这篇文章层次比较清楚,阅读起来难度不大,几个要素大家都抓得比较准确。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个要素,就是我们阅读文艺论文首先要关注的点。把握了这些,一篇文艺论文的基本内容就了解得差不多了。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文艺论文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把握住核心概念等要素,可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观点。
梳理论述思路
教师语言:请大家再读课文,抓住每段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以提纲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课件展示:再读课文,抓住每段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以提纲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活动:读课文,并完成任务。
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第一部分( 1-4 ):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 ( 5-8 ):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 9、10 ):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教师小结: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的论证思路,知道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我们把这具体思路再概括一下,你会发现,作者在第 1 段提出观点后,首先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即意境是什么;然后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意境那么重要;最后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即怎样创造意境。这就是我们人类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发现现象,然后做出解释,最后用于实践。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来组织文章。
课件展示:人类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发现现象-做出解释-用于实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或者图表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随后对学习的方法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做到从“一篇”到“一类”的打通阅读。
思考探讨疑问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问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先小组讨论,然后提炼出有价值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分享。
教师语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几个问题。
课件展示:
1. 为什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2. 本文探讨山水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是什么?请选择一例进行分析。
3. 各种门类的艺术都有相通性,作者所写的山水画创作的心得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参见思考与探究第三题。)
学生活动:首先独立自考,然后可以同桌之间或小组间交流。
教师明确:
1. 为什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2. 本文探讨山水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是什么?请选择一例进行分析。
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的《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两个例子有很好的示范性。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个人的情感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说服力,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引用《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作、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能更全面深入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具有典范性。
引用四川人对四川景物的概括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3. 各种门类的艺术都有相通性,作者所写的山水画创作的心得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情感的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对于所描写的事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厘清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中所举示例,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揣摩重要语句,学以致用,获得阅读和写作
的经验。同时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理解古诗意境
教师语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词,经常会听到“意境”这个词,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雄浑的意境。刘禹锡的《秋日》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变引诗情到碧霄”一联,构成了潇洒豪迈、洒脱的意境。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构成的缠绵悱恻,无尽的缱绻意境等。
鉴赏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讲述的理论鉴赏一首诗,柳宗元的《江雪》或陶渊明的《饮酒》。
课件展示:请用课文讲述的理论鉴赏诗歌,形成一小段文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学生活动:根据本节课的观点写一小段鉴赏文字,然后同组间交流。
教师示范(课件展示):
  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短短二十字,写了山、鸟、径、踪、舟、翁、江、雪……山水之间,寒气凛然,冬季之景,宛如目前。而那一位“孤舟蓑笠翁” 不钓别的,唯独于宇宙间钓一“雪”,立刻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与凄凉。诗人之笔戛然而止,而这一意境却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怅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隐居后的生活状态:东篱边随意采下一朵菊,不经意间抬头便望见了南山,景致自然优美。诗中的“见”字用得极佳,虽无直接表现诗
人的情绪,但仔细体会,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同时这两句诗也营造出一种平而有趣,淡而有味的意境,表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小组赏析
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利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进行赏析。
课件展示:请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利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