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传电子书]杨贵妃传
    (1) [杨贵妃传]杨贵妃之死的千古谜团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为之吟诗作赋。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人将她的尸体抬到驿站的庭院之中,请陈玄礼等几个主要将军进来验尸。陈玄礼他们看过之后,这才脱去了甲胄,向玄宗叩头谢罪。陈玄礼说:“杨国忠祸国殃民,以致生灵涂炭,陛下迁播。臣等为了社稷,矫诏杀死他,真是罪该万死!”很显然,陈玄礼知道玄宗是明白人,也就不再提杨国忠谋反的事,直接把自己杀他的理由提出来了。那么,唐玄宗怎么回答他呀?玄宗说:是我没有识人之明,用人失当,近来我自己也慢慢觉悟了。本来准备到四川之后再杀他,现在你们提前了却了我的夙愿,我还准备赏你们呢,怎么能说有罪呢!陈玄礼听玄宗这样说,赶紧率领将士们高呼万岁,这下,士兵才终于散去,整顿队伍,重新出发。马嵬之变至此也就算基本结束。
    贵妃之死的千古谜团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这场呢?我想,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马嵬之变的性质是什么?《辞海》中提到马嵬坡,是这样解释的:“唐安史之乱,玄宗从长安西奔成都,缢死杨贵妃于此。”民间提到马嵬之变,第一反应肯定也是杀杨贵妃。但事实上,马嵬之变从本意来讲,绝不是要杀杨贵妃,而是要杀宰相杨国忠。
    我们讲过,杨国忠当政以后,基本上没有做任何一件好事,早就到了官怒民怨的程度了。另外,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潼关失守、玄宗出逃,杨国忠都难逃干系。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不仅是禁军将士想要杀他,上至太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恨他,不希望杀了他。正是在这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普遍情绪下,陈玄礼才发动禁军将士,制造了马嵬之变。所以说,杀杨国忠,才是这场的主要目标,至于杨贵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杨国忠牵连的结果,只能说是这个事情的副产品。
    第二、既然的目标不是杨贵妃,为什么后来杨贵妃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主角呢?我想,这就是人们的心理问题了。什么心理呢?首先就是对弱者的同情。一个弱女子,在乱军之中死于非命,这在任何时空背景中都会引起人们的同情。更何况是杨贵妃这样一个绝代佳人呢。有道是“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在所有悲剧之中,还有比佳人惨死更动人
心弦的吗!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甚至编出好多贵妃不死的故事。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杨贵妃被侍女替死,本人后来流落日本的说法。
    八十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还曾经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那么,杨贵妃是否有可能逃过一死,东渡日本呢?其实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唐朝和日本虽然有商贸往来,但是,受航海能力的限制,路途还是充满了艰辛。以鉴真和尚为例,他在太平年代东渡日本,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的失败才最终成功。 李隆基和杨玉环
    杨贵妃一个弱女子,在兵荒马乱之中,又怎么可能通过漫长的敌占区,渡海成功呢!这些传说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第二个心理就是对盛世的缅怀。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复返了,生活在唐后期的人们对那段、繁荣的历史产生了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时候,集丰满艳丽、能歌善舞和荣华富贵于一身的杨贵妃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盛世的象征。她的惨死,也就成为盛世终结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马嵬之变的政治彩就被逐渐淡化了,而它的悲剧意味则逐渐强化。也就是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主人公最终从杨国忠变成了杨贵妃。
    拓展: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真的上吊死了吗?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为之吟诗作赋。然而,这位国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其爱妾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可是,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因此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问。
    杨玉环,字太真。其故里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四种:四川说、山西说、河南说、广西容县说。关于杨玉环的故里之争,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人文地理著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杨玉环故里有详细考证。天宝四载,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7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名字由来
    杨玉环名字《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郑
    (2) [杨贵妃传]井上靖《杨贵妃传》中的杨贵妃形象
    杨贵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其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
    井上靖(1907-1991)是日本著名小说家、诗人,其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屈指可数。其中,其成就最高的当数以古代中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诸多作品中以中国古代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共有三篇一《明妃曲》《褒姒之笑》《杨贵妃传》,其中《杨贵妃传》是唯一的一篇以中国古代女性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杨贵妃传》于昭和三十八年(1963)始分二十八回连载在《妇人公论》。小说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作为寿王妃的杨玉环被玄宗召到长安六里开外的温泉宫侍候,写到天宝十五年(756年)在马嵬坡被缢死,描写了十六年间杨贵妃稀有命运的激变以及所生活年代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过程。
    据笔者统计,关于杨贵妃形象的研究,无论中日均不在少数,但是关于井上靖笔下的杨贵妃形象研究却是屈指可数,仅有一篇(李玲《解读井上靖笔下的杨贵妃形象》2022)。李氏的论文中杨贵妃的形象可总结为三点:背叛丈夫,违背伦理道德与玄宗成婚,是功利的女性;入宫后倾其智慧,取悦玄宗,培养自己的势力,是精于算计的女性;在与梅妃争宠的过程中更是一直怀恨在心,是报复心理极强的女性;但是这样的杨贵妃作为物欲和权欲的牺牲品,只不过是玄宗皇帝的一个玩偶,也是值得同情的女性。笔者也认为作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杨贵妃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同情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勇敢智慧的杨贵妃。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礼教极其严酷的社会的女性,杨贵妃最后虽然没有逃脱被缢死的悲剧命运,但是她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枷锁,运用自己的智慧,笼络人才,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试图主宰自己命运,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
    井上靖在其全集这样说过《杨贵妃传》的“内容是以《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为主要线索写作而成的。”注1本文将以唐研究最直接的史料一《新唐书》《旧唐书》以及《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为基石,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重新解读日本作家井上靖《杨贵妃传》中的杨贵妃形象。
    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出身
    关于杨贵妃的身世众说纷纭,《新唐书》《旧唐书》中对于其身世,分别这样写道:“幼孤,养叔父家”“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墩”,两书皆是一语带过贵妃孤儿的身世,但是在井上靖笔下,幼年的杨贵妃“随着父亲的死,一家陷于离散的境地,辗转于几个家庭,最后在河南省士曹杨玄墩这一人物家中,度过了少女时代”,是一个“蜀地所生,就连她的来历都不甚明了的女性”。井上靖笔下的杨贵妃自小失去双亲庇护,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带着浓浓的悲剧彩。
    二、自我意识萌生、向往权力
    古代中国,后妃这一体虽同属女性,但因其陪伴的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者,作为最有可能接触国家最高权力的女性体而与众不同。在封建社会虽有后宫女子不得干政的规定,但这一女性体却往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局势。正如杜氏所说“权利只有建立在正当性之上并转化为政治权威,才可能被大众所承认。”注2委身后宫的女性体表面上看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国家政权,但其权力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皇帝权威的一种转化。与新旧唐书等作品中,简洁描写杨氏一门因贵妃受宠而飞黄腾达的笔墨甚多相比,《杨贵妃传》中的杨贵妃在人宫之初就意识到:“在夺得玄宗身体的同时还必须夺得他的心”,并绞尽
脑汁将国家的最高掌权者“像小盒子一样紧紧地抱在臂弯”。另外在争宠的过程中,为了排除对自己地位有威胁的女子,贵妃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被好的掌权者看重的女人,尽管可怜也要一个不剩地送往契丹”。这样的杨贵妃虽表面上看起来既风光又残忍,但背后却有着他人难以体会的孤独和欲欲主宰自我命运的强烈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