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话
浅谈陶渊明作品中“鸟”的意象
摘 要: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自然与自由相关,实际上表征了他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渊明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与玄风盛行相表里的,是魏晋诗文中,鸟意象出现得比率明显增加。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有其深刻时代内涵的。
会计面试问题关键词:陶渊明;鸟;山水田园诗
鸟在我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周易》之《中孚》、《明夷》、《渐》、《小过》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诗经》中的鸟的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象征着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人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二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体的个体自由。两种鸟的原型意象,陶渊明的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陶渊明的思想转变实在可以用鸟的意象一以贯之。
一、陶渊明前期的功业追求与鸟的意象
研读陶渊明的诗,会发现陶渊明早期的篇什中,多处流露出儒家的功业思想及用世之志。《停云》诗写道;“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1》,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荣木》一诗更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该诗第四章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2》。”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见出,陶渊明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我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而陶渊明早期的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
在陶渊明最初步入仕途的这段时间内,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他前期的诗中言及功业之志间常用“鸟”意象来传达。鸟的远举高飞象征着人的功业追求,鲲鹏展翅九万里,境界何其高远?陶渊明早期的诗中之鸟多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功业追求。《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3》,可看作是此期内心世界的写照。《停云》诗最后一章写:“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4》”,未始没有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陶渊明怀着眷眷用世之志进入社会,我们仿佛看到他急切的脚步,感受到了他躁动的心跳。然而,兴冲冲步入仕途的
陶渊明处处碰壁,产生了矛盾与麻烦,在矛盾无法协调时,陶渊明开始了痛苦转换。在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以后,终于辞官归田了。他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千古以来流为佳话。实际上其辞官的深层原因是其性格与官场不合,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5》”。
陶渊明此间的思想转换巧以鸟意象传达。他形象此时的仕途经历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8》”。将官场生涯比作牢笼,将自己对个体自由的渴望,比作恋旧林。陶渊明做官,本来是想实现自己政治上的抱负,获得人生价值实现后的更大自由,而实际上他非但没拥有这种自由,反而失去了更本原的,更珍贵的自由。“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6》”,长期的官场生涯,使他认识到居官并不能实现他期待的“自由”,他并不能象大鹏那样扶摇直上九万里。因此此期诗中之鸟,意义发生了转换,即开始追求退守的自由——与主流社会疏离后的个体自由。个体欲在社会上立足,实现人生价值、方式和路径多种多样,质性和志向这二者有时候并不能统一,这时全靠个体的取舍。这期间也以其深厚的人格素养完成了对一个又一个人生问题的思索与求证。黑暗与苦难磨炼了陶渊明,也成就了陶渊明,他终因对人生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而成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也开辟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新的生活理想与人生模式。
二、鸟与陶渊明的诗意回归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7》”。陶渊明的一生寻觅与求索,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止泊——寻精神的故乡与归宿。
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寻到本真诗意生存后的陶渊明,其笔下的鸟,则是另一种形象。《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8》。”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担心遭罹网罗,也不会在日暮时飘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翼翼归鸟”其实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到了止泊之处——田园——他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此时的鸟“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己得所,千载不相违”《9》。“日入动息,归鸟趋林鸣《10》”,“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11》”,念念不忘的仍是回归。然而最能代表陶渊明深意的当属《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飛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12》”。王士祯的分析此诗道:“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佳,以悦鸟性,与之
往还,山花之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其诠,其谁辩之?”陶渊明与鸟恍如一物,投身于宇宙大化。
鸟之于山林,恰如渊明之于田园、自然。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是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此间陶渊明思考的最大问题,就是“归”。当然,陶渊明的回归并非是草率、赌气、任性式的选择,而是经过理性的抉择与判断,从中可见其人格涵养的力量。叶嘉莹先生对陶渊明的这一段寻觅的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这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与生活上,都到了他的栖身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决志。所以在渊明诗中,深深地揉合着仁者哀世的深悲。与智者欣愉的妙语”。
那么陶渊明何以独对鸟如此衷情,为何不厌其烦地多次以鸟自况,特别是日夕归鸟在其笔下频繁出现呢?此中有深刻的哲学、文化底蕴。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宇宙自然相府仰,此最为人类欣羡。因此它最易成为多情敏感诗人笔下的宁馨儿。逯钦立先生所言极是,写为最富自然情趣者,与人生具有质的相似性。
张智霖的老婆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鸟与陶渊明的生死观、义利观还有莫大的联系,不可不辨。鸟日出飞林,远近觅食,象征着人
生在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人之止息或死亡,回归本愿,无怨无悔。陶渊明向来“视死如归”,《归去来兮辞》、《杂诗》、《挽歌诗》中都表现了此意。“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这是多么达观的人生态度!另外,鸟日出而作相约寻食,自食其力;然鸟之于利果腹便足,如“鼹鼠饮河,期在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决不纵欲逐利,此点与渊明的义利观如出一理。对于物质利益,渊明向来是持灵活态度。他不讳言利,且躬耕田园以求利。但是,他所需求的不过是正当食衣之需,这又与鸟性相通,可见,陶渊明与鸟确实有着极大的缘分。
渊明因追求进取而迷茫,又在迷茫中追求光明。“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13》”,“止泊”与回归不仅是渊明得人声指归,也是魏晋人士精神寻觅的目的地。就玄学而言,他的思考解决了困绕魏晋人数百年的精神困惑,结束了一个时代;就人生而言,他将玄学诗意化、人生化,是艺术化人生的大师,开创了知识分子新的人生理想、生存模式。陶渊明是魏晋玄学的终结者,代表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成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寅格先生称陶渊明“革新旧义,孤明先发”,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罗宗强先生在《玄学与魏晋人士心态》一书中,也以陶渊明为魏晋玄学的终结。从“竹林七贤”到“金谷俊游”再到“兰亭玄思”,都停滞在寻觅自然途中的某个点上,只有陶渊明走完了全程。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翼翼归鸟”,在今天仍是自由和谐人生的象征,对当代人或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人生启示。
陶渊明的人生转换及生存方式,从形式上,不一定值得效仿,而从其精神实质上看,它的潜在价值无疑是非常之巨大的。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2]《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诗论陶渊明》朱光潜著,三联书店1998年版.
[5]《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
4年版.
[6]《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李建中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注释:
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
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转引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红杏出墙什么意思
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
金刚结手链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转引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
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转引自《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