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版本源流考
摘要:陶集版本流传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梁以前为传抄时期,梁至北宋为补辑时期,南宋至明代为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清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汇集、考订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集注与释解评论时期。
个人营业执照办理流程关键词:陶渊明集;版本;考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陶渊明(365年—427年),晋寻阳(今江西九江)人。一名潜,字元亮。大司马陶侃曾孙,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自隐,以诗酒自娱。征著作郎,不就。南朝宋元嘉初年卒,世称靖节先生。其诗描写山川田园之秀美,自然朴素,而疾世激昂之情,亦时有之。散文与辞赋亦质朴流畅。他创作的诗文被誊写传抄、雕刻或影印出版,经过众多人之手流传至今。
    魏晋诸家集中,惟陶渊明集传本最接近本来面目。然就各版本流传而言,也存在很多毛病。最初病在阙,搜罗不完备,多有遗失;其次病在伪。在流传过程中,一些伪作窜入陶集
中;再次病在误,经过多次传抄翻刻,颠倒排比,错误繁多;最后病在晦,因陶渊明时代距今已远,意义难明,众说纷纭。
    基于上述原因,可将陶集版本流传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大致梁以前为传抄时期,梁至北宋为补辑时期,南宋至明代为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清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汇集、考订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集注与释解评论时期。
  一、梁以前传本——传抄时期
    (一)陶渊明自定本
    陶渊明是否有自定本,历来有不同看法。清陶澍《靖节先生集》卷二认为“《五柳先生传》云‘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则其集必有自定之本可知。”但仅据此似不能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因此,桥川时雄即不主此说。《陶集版本源流考》认为“陶公性行,旷达自然,《饮酒二十首》,犹假故友,以为编次,岂其自行编次全部乎?”
    按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云:“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又云:“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历览
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饮酒》第二首:“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拟古九首》第二首:“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驱驰子,直在百年中。”由此可知,陶渊明关切“垂名”,“身后”,传于“百世”,传于“无穷”。对陶渊明来说,“垂名”,“身后”,传于“无穷”,关键在于“志”“节”的身体力行,亦在于“颇示己志”之文章。故自定集本,当有其事。
    (二)六卷本
    佚。《隋书·经籍志》:“宋徵士《陶潜集》九卷。”注云:“梁五卷,录一卷”,可知梁以前陶集只五卷。苏写本附录北齐阳休之《序录》:“余览陶潜之文……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缺少。”知此六卷本有序有目,惜其不传。
   
    (三)八卷本
    佚。梁启超《陶集考证》:“此(八卷)本,殆于五卷外加入《五孝传》一卷,《四八目》
上下两卷,共为八卷。”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此本亦必当梁以前之物,集七卷,录一卷,凡八卷者也。”考阳休之本十卷,于《四八目》亦不分卷,由此推之,则此八卷本也不应当分卷。依阳休之所说,《五孝传》及《四八目》当为梁以前两本所有,而为萧统本所缺。然则《五孝传》及《四八目》当为萧统所寓目,而萧统不录,殆疑非陶渊明作品。但是,《四八目》及《五孝传》未必不是陶渊明所作。近人潘石禅《集圣贤辅录新笺》:“推校内外,断知清人举为伪书之证者,皆不足据。而研核文事,与陶集相比勘,益见其出于渊明手笔可信。”
  二、梁至北宋传本——补辑时期
    (一)昭明本
    佚。梁萧统撰。昭明本编录有体,次第可寻,并有序(萧统序)、目(目录)、传(萧统撰《陶渊明传》)、诔(颜延之撰《靖节征士诔》),是陶集最早之善本。梁启超《陶集考证》:“今本分卷及各卷中之编次,大率皆阳休之因昭明太子本而有所增益也。”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此本七卷之编成,前四卷诗,后三卷文,分类编次,其大略似可考者。”大概现今陶集篇目次序,皆继承昭明本而来。
    (二)阳休之本
    佚。《陶潜集》十卷,集九卷,内含《五孝传》一卷,《四八目》一卷,集外序目一卷,北齐阳休之所撰。阳休之本是“录统所阙”,即以萧统八卷本为底本,辑录萧统本所阙而为梁以前两本所有《五孝传》和《四八目》,并合萧序、目录、萧传、颜诔而编成的。苏写本附录《本朝宋丞相私记》:“有十卷者,即阳仆射所撰。按吴氏《西斋录》有宋彭泽令《陶潜集》十卷,疑即此也。其序并昭明旧序、诔、传等,合为一卷,或题曰第一,或曰第十,或不署于集端。别分《四八目》自《甄表状》杜乔以下为第十卷。然亦无录。余前后所得本,仅数十家,卒不知何者为是。”由此可知,阳休之本到北宋,就有很多颠倒错乱之处,已非阳本最初面貌。当时所传十卷本,应该为阳休之别本。别本的出现,大概源于阳本目录的亡失。后世陶集割裂《四八目》为二卷者,也大都源于阳休之别本。蒲公英 范玮琪
row函数    (三)宋痒本
    佚。《陶潜集》十卷。集九卷,内有《五孝传》、《四八目》两种,《五孝传》辑于传文,《四八目》分为两卷,正集九卷,集外序、传、诔一卷。北宋宋痒编。
    苏写本附录《本朝丞相私记》:”晚获此本,云出于江左旧书,其次第最若伦贯。又《五孝传》以下至《四八目》,子注详密,广于他集。惟篇后《八儒》、《三墨》两条,此似后人妄加,非陶公本意。且《四八目》之末,陶自为说:‘书籍所载及故老所传,善恶闻于世者,盖尽于此。’即知其后无余事矣。故今不著,辄别存之,以俟博闻者。广平宋痒私记。”
    焦本《停云》诗“竞朋亲好”。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竞用亲好’,非。”又《时运》诗“人亦有言,称心易足”,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苏写本、曾纮本(汲古阁藏本)、曾集本、汤汉注本《述酒》诗序“仪狄造,杜康润之”,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七《陶潜集》十卷条:“今集有数本:七卷者,梁萧统编,以序、传、颜延之诔载卷首。十卷者,北齐阳休之编,以《五孝传》、《圣贤辅录》、序、传、诔分三卷益之,诗篇次差异。按《隋书·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卷。《唐艺文志》,《潜集》五卷。今本皆不与二《志》同。独吴氏《西斋书目》,有《潜集》十卷,疑即阳休之本也,阳休之本出宋痒家,云江左名家旧书,其次
第最为伦贯。独《四八目》后《八儒》、《三墨》两条,似是后人妄加。”
    由上述可知,宋痒刊定十卷本系出江左旧书,即阳休之本;宋痒本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十卷本,二是有目录,三是萧序、颜诔、萧传、阳序等不列入目录。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如苏写本《总目》前有萧序,卷十附录颜诔、萧传、阳序以及宋痒私记等,不列入目录,与上述宋痒本的特点基本相合。四是有校语,多存异文,如焦本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所显示。“宋本”,即指宋痒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之大量校语,更基本上出自宋痒本。五是开《述酒》注释之先河,如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述酒》诗序小字校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所显示。“篇”者,篇目,即诗题。“题”者,题记,指诗序。宋痒指出《述酒》诗题与序之古典字面非其本意,正暗示其别有今典实指之寄托。此实开后来韩驹、汤汉解释《述酒》微旨之先河;至南宋,宋痒本与萧统七卷本等诸本,并行于世,且为人所习知,是陶集主要传本。
    (四)思悦本
    佚。《靖节先生集》十卷。正集十卷,内含《四八目》二卷,《五孝传》辑于传文,宋释思悦编。
    思悦《书靖节先生集后》:“愚尝采拾众本,以事雠校,诗赋传记赞述杂文,凡一百五十有一首,洎《四八目》上下两篇,重条理编次为一十卷。近永嘉周仲章太守枉驾东岭,示以本朝宋丞相刊定之本,于遗缺处,甚有所补。其阳仆射《序录》,宋丞相《私记》,存于正集外,以见前后记录之不同也。时皇宋治平三年五月望日,思悦书。”陶集思悦所编本乃“采拾众本雠校重编”,并非选择善本作为底本;思悦本“以宋丞相刊定之本,于遗缺处甚有所补”,可见其本原非足本。由此可知,思悦本并非善本。
    思悦辩驳“晋标年号,宋唯甲子”一则文字,反对《文选》五臣注所述“潜诗晋所作者,皆题年号,入宋所作者,但题甲子而已。意者耻事二姓,故以异之”,提出此“非渊明之意”。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多在卷三之首收录思悦甲子辨,大概当时人多以思悦说法有所发明。自北宋治平三年思悦甲子辨出现之后。北宋后期,韩驹指出《述酒》诗“盖用山阳公事,疑是义熙以后有所感而作也。……渊明忠义如此,今人或谓渊明所题甲子,不必皆义熙后,此亦岂足论渊明哉”,即是针对思悦之说的批评。南宋前期,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指出“集中诗文于晋年号或书或否,固不一概,卒无一字称宋永初以来年号者,此史氏所以著之也”,始澄清此事。但是南宋前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陶靖节》所引《复斋漫录》、《艺苑雌黄》诸条,可见当时人犹多以思悦之说为是。至南宋后期,汤汉注本出,
深入发明《述酒》诗微旨,始从陶集摒弃思悦甲子辨。
  三、南宋至明传本——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
    (一)苏写本(绍兴刻本)
    存。《陶渊明集》十卷,《总目》前有萧序,卷一至卷四为诗,卷五为辞赋,卷六为记传赞述,卷七为《五孝传》,卷八为疏祭文,卷九至卷十为《四八目》,卷三之首录思悦甲子辨,卷十附录颜诔(与正文连属)、萧传、阳序(次页另起)、宋痒私记、佚名氏跋。
    苏写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仅有八处。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则有二百四十处。前面已经提到过,根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痒本为南宋陶集主要传本。由此可知,“宋本”当指宋痒本。苏写本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痒本,不从他本。仅有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痒本。这表明,苏写本系出宋痒本,是以宋痒本为底本,而以他本为参校本。宋痒本有校语,多存异文,苏写本系出自宋痒本,由此可知,苏写本校语当基本上出自宋痒本。苏写本《总目》前有萧序,卷十末附录颜诔、萧传、阳序等,不列入目录,春节北京哪里好玩
与宋痒本萧序、颜诔、萧传、阳序不列入目录的特点相合。这也表明,苏写本是以宋痒本为底本。苏写本是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唯一保存宋痒本目录之本,又校注异文丰富,此二点,是苏写本突出的版本与校勘价值。
    (二)曾集本
    存。《陶渊明集》二册,一册诗,一册杂文。《陶渊明诗》篇第基本上同于苏写本、曾纮本卷一至卷四。仅有一处差异:苏写本、曾纮本卷三第一题为《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首》,第二题为《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此本此二题次序倒之。这三个版本诗之篇目、篇数实际全同;诗《庚子岁五月后》之后,《始作镇军参军》之前,录思悦甲子辨;《读山海经》之后,《拟挽歌辞三首》之前,录《曾纮说》(无标题)。末署:“宣和六年七月中元临汉曾纮书。”《陶渊明集杂文》删去《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苏写本、曾纮本卷六)、《五孝传》(苏写本、曾纮本卷七)、《四八目》(苏写本、曾纮本卷九至卷十),其余篇目、篇第同于苏写本与曾纮本卷五、卷六、卷八。书末附录另起一页,录颜诔、萧传。不录萧序、阳序、宋痒私记、思悦书后。
倾析法
    曾集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者,仅有九处;而书“一书作某”及“又作某”者,
则有八百零三处。曾集本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痒本,不从他本;仅有极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痒本。这表明,曾集本系出自宋痒本,是以宋痒本为底本,而以他本为参校本;曾纮本小字校注异文七百多处,曾集本八百余处,二本校语内容基本相同。由此可知,二本校语基本上为宋痒本所原有。其中,曾集本基本保存宋痒本全书校语外,旁采他本异文较多;曾集本基本保存宋痒本全书校语及不录思悦书后,皆是曾集本相当接近宋痒本原样之处。曾集本去除卷次,删去《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五孝传》、《四八目》,不录萧序、阳序、宋痒私记,当是为了节约刻版成本,在当时,可说是一普及本。但是,曾集本校注异文在今存陶集宋代刻本中为最多,此是曾集本最突出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