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红楼梦 曹雪芹 宝黛爱情悲剧 对世事发展的无可奈何
论起《红楼梦》的悲剧性还得先说起我与《红楼梦》的结缘史。自小我便很喜欢临摹古典韵致的美人,因着父亲收藏的印有金陵十二钗图案的《红楼梦》,因着这十二钗都是独一无二、个显特的美人,在一般孩子都还不知道《红楼梦》为何物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尝试着走进红楼了。对《红楼梦》品解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红楼里的哀凉悲伤气氛却像爷爷每日都要播放的老黄梅那样浓郁冗长,一开始便漫入我的脑海,沁入我的心脾。
品读《红楼梦》品读的就是这种悲剧气氛,而这种悲剧气氛在红楼里却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体现在可悲事物的描写里,即使是作者笔下的红楼的欢歌笑语也透着一种骨子里的悲凉。无形的悲凉,作者没有直接写出,却由着我们观者读者感受到了,并且是在欢乐的背后渗透出来的。
《红楼梦》里的红楼世界是一个悲剧的世界,宗教信仰造成的悲剧,政治时局造成的悲剧,文化观念造成的悲剧,都叫着这红楼里生活或者说是生存的一大人一大堆子生生的受着,谁也逃不了,谁也躲不掉。跟着这万丈红楼的坍塌,一起隐没,最终而消亡的就是红楼里的各人儿的心酸悲剧的过往。
曹雪芹如是描述他自己的著作“满纸荒唐言,一把幸酸泪”。《红楼梦》者满纸皆荒唐之言,一把辛酸眼泪炼铸而成。《红楼梦》里盖满了悲剧,悲剧也造就了《红楼梦》。
在这些悲剧里,宝黛的爱情悲剧是所有悲剧的集中体现,也是红楼世界里最大的悲剧所在。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是全书的主线。
前世,宝玉是颗补天无用的顽石,下界前曾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绎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株仙草便是黛玉。
现世,宝玉是贾府最被贾母疼爱的总是混在女儿堆里的混账公子,黛玉是贾母最疼女的女儿,黛玉自幼便丧母,父亲林如海在贾母的提议下,将年幼的黛玉送入贾府代为抚养。初
次见面,黛玉心中暗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却直言:“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谱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他们之间的缘分,上一世便已定好,一段绝美的“木石前盟”。
宝玉是含玉而诞,一块天生的玉使得他一出生便与周边的人不同。初见黛玉,一见倾心,宝玉便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后发作起痴狂病来,狠命摔下了通灵玉。王蒙评析这段时说“摔玉的情分与痴狂,并不是每一个接触过宝玉的少女都能得到的,这么一想 ,你就为之感动,为之泪下了。见到自己的所爱就如见到了自己的前世、现世与未来。如同见到了自己的灵魂、形影与存在······他能不要求对方与自己保持完全的一致吗?”我想,这些就已经是宿命,这是前世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还泪之情所注定了的。
而黛玉却并不是没有竞争者的,比于宝黛的木石前盟,宝钗与宝玉却是金玉良缘,宝钗出生
也是没有带来玉的,但一个道士给了她这块金锁,让她去成就金玉良缘。“黛玉最伟大,她脖子上什么都没有。她为之伤心、疑惑、悲哀,她不懂以无胜有的道理。她时时感到的是一无所有在一应俱全前面的弱势。”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一直便有寄人篱下的弱势感的黛玉更加无所适从了。
其实,宝钗和黛玉的性格都是能在同个人身上到的,它们站在同等的高度里,没有好坏卑贱之分,“画一个太极图——阴阳鱼,如果黑的是林黛玉,那么白的就是薛宝钗。她们代表了人性最基本的“吊诡”,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代表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但那时的社会里,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一面总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连起初赞同木石前盟的贾老太太也临阵倒戈了。
不被世事认可的势单力薄的爱情,注定要葬送在封建枷锁的挽歌中,黛玉最终只能是由爱而怨,由怨而恨。黛玉烧诗帕,烧诗稿,“焚稿断痴情”断了痴情也就是断了人生。黛玉临终的愤恨的那句“宝玉,你好······”狠心。而此时,宝玉在干什么呢?他在贾府上上下下的中痴傻的等着娶他的林妹妹。却不知,此时他的林妹妹已与他天人相隔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这样强烈这样深挚这样蚀骨的感情体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过、都有可能有这样的与生俱存的感情的痛苦,或者也未尝不可以说是这样的幸福。这就是令世世代代读者磋叹不已的宝黛爱情。”
宝黛爱情的悲剧不仅在于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悲剧还在于这比生命还强烈的爱情成为的的确确的灾难。这爱情本身,充满猜疑、挑剔、责备、愁苦、嫉妒、怨磋和恐惧。
相比而言,宝玉心里时时涌现出来的对时间流逝,事态变迁的恐慌、无可奈何以及悲切哀凉却是《红楼梦》的另一主旨精髓。
在第二十八回里:“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觅寻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觅寻之时矣······则自己又安在哉······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黛玉葬花,咏葬花词,引起了宝玉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慌,以及想到一切终要消亡的无奈与悲凉。
“时间的流逝使人长大,长大却意味着青春的失落,意味着青春时代的好友的个子东西。”
爱情悲剧在十九回宝玉说“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型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那是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哪里去就去了。”可是事态并不乐观,宝玉只能要求 “比如我此时果有造化······称你们还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到了最后,竟只能 “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了我,这就错了······从此后只是个人各得眼泪罢了。”时间流逝真的是很可怕,时间走过,可那时的人却不能再陪伴我,一切到了最后,只能剩下自己么?可是我真的很怕,就只剩下我而已了。
红楼里上演的本就是一出时过境迁的好戏,曾经繁华无比,到头来,终究只是个“树倒胡勋散”的结局。
《红楼梦》里的世界是无底的深渊和可怕的地狱,在这里,人失去了最起码的尊严,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这里每个人都有着共同的悲剧结局,他们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冥冥中似乎有一种不可知的力量在支配着他们― 这也是人物所具有的悲剧性,而人物悲剧性也就
促就了时代的悲剧性。
红楼里的各个角的悲剧故事,组成了红楼梦里的悲剧世界。红楼梦里的悲剧世界就是当时现实世界的缩影。怕活在当下的我们不禁要暗暗庆幸现今社会的更完善与更美好了。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王蒙.王蒙话说红楼梦【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0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