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悲剧浅析鲁迅《伤逝》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陆敏红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摘要:《伤逝》是鲁迅笔下为数不多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著作,就是这为数不多的爱情著作,却把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欢离合写得轰轰烈烈,他们的爱情悲剧有着深层的根源,本文将从封建社会旧势力、爱情观、经济基础这三个主要方面浅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字:封建势力;爱情观;经济基础
《伤逝》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惟一一部反映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短篇小说,虽然是第一部也是仅有的一部,但鲁迅先生却把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写的轰轰烈烈,写得非常成功,它以强大的反映现实的尖锐性、思想内涵和精湛的写作手法,成为了那个时代描写婚姻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因为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巨大,许多学者不断地研究着《伤逝》,其中研究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颇多,对于其悲剧的根源各有各的说法,笔者总结了众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1、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2、两人存在差异的爱情观;3、困顿的经济基础和生活;4、性格差异产生行为冲突;5、理想的不同,使子君与涓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1]但笔者认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是真诚可贵的的,从一开始也是成功的,
但最终却在封建社会压迫下、在个人思想与社会产生矛盾、在窘困的经济物质基础面前最后还是失败了。所以我认为封建势力、个人的爱情观、薄弱的经济基础是造成两人爱情悲剧原因的三个主要原因,其中他们个人的爱情观是产生悲剧的根源,封建势力和经济基础是次要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爱情的发展与覆灭。
一、两人不同的爱情观是导致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
《伤逝》中造成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是多方面,但追究其本在于两人不同的爱情观才最终造成了两人的爱情悲剧。正是两人不同的爱情观,才决定了两人对待爱情的个性心态及对待爱情的行为方式的不同,以及在社会旧势力和经济困顿冲击下注定分离的悲惨命运。笔者认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是真诚的,是可贵的。但他们赋予这份爱情的精神内涵却大不相同,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导致爱情悲剧的根源。
在涓生的话语:“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中看出有着明显的中国大男子主义的特征,从这也不难看出,他认为爱情是他自己一种本能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要,对他而言,爱就是一个可以爱的人来爱并让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生活,他认为爱就是生活的一种过程,每个人都是必须经历过的,因此好像可有可无,显得不那么真诚,爱情是生活中一种理想化的手段而非目的。在涓生眼里所谓的男女平等,自由恋爱,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舍去与不舍间的演示而已,并非男女的地位,生活方式都会一样。从他的爱情观里透着一种满不在乎、不负责任或不敢负责任的自私、怯懦与虚伪,这正是中国大男子主义
的心态的最好演示。正是这种爱情观使得他以真挚热烈之情开始的自由恋爱最终转化成一场注定了的爱情悲剧。
而对于子君而言,爱情就是能够到一个能爱自己的人并能托附终身,这是子君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想法,在她看来社会中的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仅是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一种权利,而不是真正的婚姻自由,那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句另人极为振奋的宣言的最好诠释。子君她是把爱情当做生活的全部,是生活的归宿点,而
不是生活的一种过程,他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投入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身上,这种恋爱观明显在折射着中国古老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妇道观的爱情观念,爱情在她眼里,那不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是一种结果,过程不重要,有结果就可以了。这使得她在对待爱情上很是随便,真是这种随便的爱情观,使得她这样一个在追求自由恋爱,渴望新生的新时代女性逃脱不了封建社会的爱情观圈套,最终爱情遗弃的悲剧命运。
在我们看来,他们两个的爱情观差异实在太大,以至于形成了对待爱情不同的心态和处理方式。涓生所追求的爱情观是浪漫的,子君所追求的爱情观则是实在的,这是两种既然不同的对待爱情的心态。浪漫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没有实质可言,对于爱情来讲更没有可以托付终身的实在,涓生眼里追求的所谓浪漫,变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而结果却遥遥无期;现在社会上的女人对象都很现
实,其方法很实在,就是希望到一个能够值得托付终身,给他幸福的人,这种幸福则是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予以满足的,所以子君要的是结果而非那个浪漫的过程,他们两个截然不同的想法最后起了冲突,都无法达到对方的理想和目的,这也是他们爱情观存在差异的最终体现。这也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根源。
二、封建社会与旧势力的双重压迫至始至终在影响着爱情的发展和覆灭
封建社会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种种封建制度、礼教及观念在影响着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生活,在封建社会大背景的影响着,青年男女们的恋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摆脱不了封建婚姻制度观念和行为礼教的影响,因此注定许多真诚的恋爱到最后还是要失败的。[2]涓生和子君他们之间是单纯的自由恋爱,他们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宽松自由,这是社会最底层的青年男女们对婚姻,对生活的最原始的愿望。但封建社会却不允许他们获得自由,他们的爱情注定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件牺牲品。
封建社会里最最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的个性解放,它的本质就是要禁锢大众的思想,因此极力压制着人的所谓“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触动了已在大众心中的文化思想底线,因此他们遭到社会各种压力和精神折磨。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自由地发展。在封建统治者眼里,人们一旦
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所谓“仁人”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3]说到底还能添什么谣言?那无非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了,理应受到社会大众的强烈谴责和歧视,也是违背常理道德的。
在一些所谓的封建社会的“仁人”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绝对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就应该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才是符合社会主流婚姻思想和社会习性。如果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脱离了这个社会,那就是大逆不道,既然是社会的“异类”,理所当然会遭到社会的排斥和挤压,日子自然不会好过,于是乎子君和涓生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视自己为社会异类的的大众环境里。因此,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与存在的近乎于教条的礼教和观念影响着他们爱情的发展,而至一份恬美爱情的结束。
三、经济困顿和举步维艰的生活是导致悲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前提是以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的,也就是说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谈何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同样也是这一个道理,经济和生活上的困顿加速了爱情悲剧的产生,贫困的生活使他们不能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爱情,一个连自己的生活生理需要都不能满足的人谈何精神满足。生理需要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生存是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倘若连生存问题都不
能解决的话,那还谈何奋斗?
在涓生和子君他们生活的时代里,他们如果生存下去,最起码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因此甜美的爱情的前提是拥有能够维系爱情的经济基础。
我们知道一开始他们的爱情也是真诚的,轰轰烈烈,爱的死去活来,但是那份最初的美好也终究会被埋没在困顿的经济面前。他们两个的性格方面的差异和理想抱负的不同我们暂且不说,但生活的困顿,是他们没有了维系爱情的资本。纵然爱情是你情我愿的事,但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那是不行的,社会上流行的“只要感情在,不怕吃酸菜”难道不觉得很假吗?我就不相信如果天天酸菜,吃上一年半载,那样的生活还会很快乐地过下去吗?因此但凡美满的爱情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上的,没有物质保障的爱情不是完美的爱情。因此,当他们经济困时,涓生和子君先前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对待涓生失业的事情上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变得消极,变得沉默,最终被生活的窘境所打倒。所以,没有了经济基础的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失败的,这加剧了爱情悲剧的产生。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子君与涓生自身的爱情观、并且受到封建社会旧势力压迫、最后又由于受到经济困顿的冲击而不得不悲惨地结束了这场注定要分离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一开始是甜蜜的,但最终却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爱情的悲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男女青年的思想观,价值观,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和发现。
参考文献:
[1]马瑞海,《伤逝》爱情悲剧根源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报,2007(2).
[2]张炳良,再探《伤逝》爱情悲剧之根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
[3]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陆敏红(1988——),男,侗族,贵州黎平人,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