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古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更是它的精髓所在,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深刻的一部分。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往往要借助于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进行,因此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充满魅力,也同样是一种需要被掌握的技能。
一、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方法,它通过某种间接的比拟关系对事物进行描述和表达,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含义和性质。隐喻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二、隐喻的类型
1、形容类隐喻--主要表现为通过比较描述事物的形状、彩、质地、大小、形态等特点,用其特点来描绘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例如在《滕王阁序》中就有这样一句:“此地四周,环山如带,象床班马,端临于荆、楚之隅,纵目四顾, 巍然静丽, 岂惟俯仰之间观之, 举步而行观之, 亦未尝不有增益之感。”其中“象床班马”这个隐喻,用形容珠玉、骏马等物品将滕王阁的气质予以形容,形象生动。
又如《长恨歌》:“嫁与弄梅之鸟,朝朝误妾期。”这里的“嫁与弄梅之鸟”就是借鸟的美丽和多情来比喻闵妃的美丽和多情,这种隐喻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形象,又巧妙深刻。
2、动作类隐喻--主要是通过比喻人或物的某种动作来揭示出其内在的性质和特点,或表现出某种情感。
例如,《水调歌头》中有这样一句: “言不尽意,情转深。”这里的“言不尽意”就是用动作的隐喻方法,比喻心中感慨很深,用动作代替心情,格外生动。
再如唐七律·浣溪沙,诗句:“堤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这里的“欲断魂”就是将行人的心情表现出来,因此这种隐喻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功效更加明显。
3、意象类隐喻--主要是通过一些绘画、雕塑、音乐表现中所使用的形象来意会事物或进行象
征性的借代。
例如《庐山谣》中有这样一句:“冷艳芙蓉三百首,压钩弦,吟断东篱雨。”其中的“压钩弦”和“吟断东篱雨”等隐喻,就是通过因传言而冷板凳部分音乐形象来描绘出庐山的景还有一种凄美情感。
又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海棠”和“绿肥红瘦”都是把梦境所化去意象为恰当隐喻,表达出书写者所感受到的情感。
三、象征的概念
象征是一种把某一事物或形象作为另一事物或形象的符号,从而达到强调或暗示的效果。这种强调或暗示的效果,既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情感,也包含了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意味。
四、象征的类型
1、人物象征--即通过人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或社会现象。
例如《史记》中就有这样的一幅人物象征:“窃据江东,逐臣数百里,斩木为兵,日以千计,百战百胜,煮海为汁,以攻城郭……深入不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时谓之‘荆州九黎’”。这里所述的荆州九黎,恰是孙权所统的舟楫之师,其兵士素来善于水战,这幅人物画笔阔大而明显。
又如杜甫《登高》却涉及到人物形象象征:“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其中,杜甫以跨越山川、吟咏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手法,将诗的情感和中国古代文化完成了完美的融合。
2、物象征--即通过物品来传递某种情感、想法或精神境界。
例如《诗经》中就有这样的一幅物象征:“思媚而愁独,亦在河之奔流。”这里的“河”和“奔流”这种物象征手法,暗示着诗人感受到的寂寞和孤独之情,故此它是一种非常善于运用的手法。
滕王阁序教案此外,唐代李商隐的《锦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等,都是在用物象征揭示出文化、社会、人性的深层含义。
三、象形象征--即通过一种特定的画面形象来传递文化、社会等深层次的内涵。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所思在远道,故园无此草。” 其所传递的恰恰是因为他十分怀念自己的故乡,所以用草来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这样的美丽的花鸟画面,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故乡的美丽景。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文学中大量使用的比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则衍生出了隐喻和象征。隐喻和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和丰富,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认真领会古人的隐喻和象征,进行反复揣摩、思索,并在实践中进行生动活泼地运用,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