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练4 新题型适应专练(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_______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去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让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让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让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答案:D
解析:A项.同一主语.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B项.介词使用不当.将“给”改为“让”或“使”;C项.关联词位置错.应当是“这些作品不仅”.介词使用不当.将“给”改为“让”或“使”。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竞选班委演讲稿
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答案:B
解析:结合语境.按时间顺序:先古后今;按工艺流程:先继承学习.后创新发展;按语言艺术:“传承”与“循古”对仗.“创新”与“发展”对仗.气势更足.更加积极向上。
usually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快速止痛A.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B.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C.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答案:C
解析: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应选用“美不胜收”。
4.“魅力”的外延很广.对它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两个人物对“魅力”的理解补写完整。要求: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式与示例相近。
唐太宗说:魅力就是面对犯颜直谏.保持一颗宽容的心.换取王朝的繁荣昌盛。
陶渊明说: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说: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魅力就是面对荣华富贵.保持一颗淡然的心.书写人生的高洁质朴。
魅力就是面对破碎山河.保持一颗忠诚的心.谱写历史的浩然正气。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紧扣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示例句式来写。首先分析所给示例可知.例句的基本句式是“魅力就是面对…….保持…….……(动宾短语)”。从示例的内容方面分析.唐太宗虚心纳谏是他为人所熟知的一面。然后分析另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陶渊明为人所熟知的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不图名利.有一颗淡然之心;文天祥是南宋爱国诗人.面对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他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叹。最后根据基本句式.融入人物的思想性格.即可得出答案。
5.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考生查分后.再查询国家和所报学校分数线。同时上国家线和学校线的考生进入复试.如考生分数上国家线但未上学校线.可进行调剂.调剂成功可参加复试。复试成功则准备入学.调剂不成功或复试不成功.可以选择继续考研或去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基本流程.然后根据箭头的指向.逐层分析具体步骤。值得注意的是.查询分数线后分为两种情况.进入复试的考生有两类.复试、调剂的结果也有两种情况.这些都需要分类表述清楚。另外.要注意字数方面的要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
态。然而即使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小王子音乐剧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
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D
生蚝壳解析: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排除AC;同时.“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排除AB。
9.从下列备选词语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将其对应字母填入横线处.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个词语只能使用一次.即字母不得重复使用)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以至对立.不过是两个多世纪的“①________”.并不是“②________”;其未来消失的“③________”将诞生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亲密对话.进而渐渐融合之中。
在自然科学中.医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④________地最为密切。二者力图解决的都是“人”之自体的问题.“⑤________”地需要相互配合、渗透;而二者的核心都是民族的哲思——在现象层面“心”“物”似乎是二分的.而到了形而上层面即完美地合一了。
食堂管理方案
备选词语:A.本然;B.必然;C.当然;D.天然;E.已然
答案:①E ②C ③B ④D ⑤A
解析:“本然”即本当如此;“必然”表示事理上确定不移的;“当然”指应当这样.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天然”指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区别于人工、人造);“已然”.已经这样.已经成为事实。根据文段内容.①和②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以至对立”是既成事实.但并非一定如此.因此可分别选“已然”和“当然”;根据“将诞生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亲密对话.进而渐渐融合之中”可知.“区分以至对立”的消失是一种必然结果.③处选“必然”;④处.“医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选“天然”;“需要相互配合、渗透”是本当如此的.⑤处选“本然”。
1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