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戎”、“诸”等,掌握“戎”、“尝”等5个生字的书写。
3.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尝试表演。
2.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课时安排:1-2课时
一、课前热身
1.老师出古诗名句,学生接龙。
2.介绍文言文,引入今天的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二、揭示课题
1.写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2.教授生字“戎”,解释其含义。
3.回答学生的问题,“___是谁?”和“为什么不取道旁___?”
4.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音和理解句意。
2.联系之前学过的《精卫填海》,归纳出两则文言文的特点:篇幅短小,语言简练。
3.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解释生字“诸”和“竞走”的意思,并教授“竞”字的书写。
四、深度解读,理解课文
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大意。
2.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尝试表演。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复生字。
2.总结课堂内容,写一篇感想。
1.从“诸小儿”“竞”“走”这几个词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古文中常用单字,但可以组成词语。再考考大家,出示“尝:曾经;道:道路;取:采摘;游:游玩;唯:只有”。古文中常用单音词,但现代汉语中多用双音词,因此古文语言简练。
2.字词理解了,相信大家会读得更通顺。谁来读?(指名读)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在哪里?(读得很有节奏,注意停顿。古文和古诗一样,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二二停顿,二三停顿,主谓之间停顿。)自己读读,在哪儿停顿好?对照范文,看看你的停顿是否合适?(全
班齐读)
3.古时文章是竖排,从右往左竖着写的,谁来像古人一样读?
4.其实文言文在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需要根据语义断句。现在老师去掉标点符号,谁来挑战读一读?(指名读)
5.读得真好!让我们穿越到古代,学着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来诵读《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理解这个故事了吗?同学们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指名讲述)刚才有两位同学把这篇文言文改编成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
3.我们试着来对读。那何为对读呢?就是老师读白话文,你们来读文言文。这对读可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就行了,还要读出味道来。听的时候要注意老师语气语调的变化。咱们试试,
注意力要集中啊!(师生对读)
4.初次合作就如此默契。看到路边___的李子又大又红,把枝条都压弯了,此时诸小儿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___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出示任务单:六人一组,一人当导演,一人演___,其他人演小伙伴。)
5.合作前采访导演:诸位导演,你们知道导演的职责吗?交流补充中明确导演的三大职责:解读剧本、分派角、宣传新剧。
1)剧本中有三处出现了“之”,意思是否一样?导演可以与演员商量一下。“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指李子,“人问之”中的“之”指___,“取之”中的“之”指李子。
2)作为导演,你觉得该如何分配角,为什么?引导学生演出时将___的冷静思考与诸小儿迫不及待摘___、尝___形成鲜明对比,突显___的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合理推测的性格特点。(学生练,全班展示。)
3)采访表演成功的小组导演:你们小组演出很成功,作为导演,你们组是如何宣传主角___的呢?(引导学生感受___这一主要人物的核心品质)
___治理邺县,通过治邺这件事,展现了他的人物特点。在课堂中,我们研究了如何简要复述和确定故事的重点和序列,同时运用四字词语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经过分析,我们了解到邺县环境贫困,官绅被___吓得面如土、磕头求饶,而西门豹通过开凿渠道、灌溉庄稼等措施,治理了邺县,使之成为一个繁荣富庶的地方。
首先,老大爷回答了___的第一问,告诉他当地的实际情况。然后,老大爷回答了___的第二、三问,告诉他“河神娶媳妇”的来源和新娘的来处。最后,老大爷回答了___的第四问,告诉他漳河没有发过大水。通过老大爷的回答,我们了解到了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