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
    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蛀虫的。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韩非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对于研究政治学,这是一部极重要的书。
  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他懂得运用各种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条
理的清晰来看,还要超过《荀子》;因为他喜欢把道理说得很透,一层一层地铺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长(如《五蠹》约有七千字);因为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他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五蠹》)
  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但取例极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难一》)
  这就是常用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原来用于攻击儒家同时赞颂尧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
二者不可能并存于一时,表现了韩非对于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其他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后世的理论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