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矛盾的寓言故事
  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1
  一个小商贩在楚国都城郢的集市上卖兵器。他专卖矛和盾。
  一天,他在集市里选好摊位,就向人叫卖开了:“快来买呀,我的盾非常坚硬,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
  一会儿他又喊道:“快来买呀,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围观的人心里都笑了。
  有人站出来问他:“照你说,你的矛是最锋利的,无论怎么硬的盾都戳得进去;你的盾又是最坚固的,无论怎么锋利的矛也别想戳进去。那么,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
  小商贩面红耳赤,无言以答。
  矛盾文言文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
(12)回答。楚人:楚人。
  (13)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14)共存:同时共存。
  道理: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在同一个判断中分析评论一个人,不可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如果你这样做,你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矛盾是事物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有矛盾,无论是物质的客观世界还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矛盾不一定是坏事。有矛盾,事物才能进步发展。关键是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事情才能发展。
  揭示道理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真实 可信,不能自己与自己矛盾的道理。
  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2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
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见攻打楚国,禁止大臣提出异议。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拿着弹弓去宫中花园打鸟。吴王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他在树上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和螳螂差不多,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
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战国时期,魏有个农民在锄草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玉,就拿回家让邻居鉴定。邻居知道是宝石,就骗他说不吉利,叫他放回去。他们偷偷拿回家给王伟,怕受伤,怕被定罪。被评为无价之宝,王维一高兴就赏了他很多金银珠宝。
无价之宝:无价之宝。指极其珍贵的东西。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旋律很深刻,所以很少有人能跟着唱。老手指难。现在比喻演讲或作品不流行,很少有人能看懂。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3
  凡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说的是无私奉献,‘作茧自缚’说的是自寻死路。为什么同一件事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呢?
圣人:世界上只有一个圆。不管怎么看都是圆的。况且,任何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俗话说,横向看一个脊,横向看一个峰,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点看,会发现不同的形状。
  凡人:那春蚕是‘无私奉献’还是‘作茧自缚’?
圣人:春蚕吐丝结茧,不是为了人类,也不是为了自我约束,而是为了自己展翅高飞,变成一只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