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五年级 | 学期 | 春季 |
课题 |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从军行》 | ||||
教科书 |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 ||||
教学目标 | |||||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说出诗句的意思。 2.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结合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体会诗人对边关战士的歌颂和赞美。 | |||||
教学内容 | |||||
教学重点: 1. 歌颂祖国的古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说出诗句的意思 2.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 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结合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2.体会诗人对边关战士的歌颂和赞美。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件。 |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五年级第四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通过之前的单元导读,我们了解了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责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从军行》。 二、初读古诗 1.朗读古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困难的地方注意多读几遍。现在我们跟着小老师一起读一读吧!(指名读) 点评:他的朗读声音洪亮,字音准确,节奏明了,并且情绪饱满。你们也是这样读的吗?如果你们也做到了,那么向老师送给你们一个大大的赞。 2.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初读了古诗,对于诗题,你有什么理解? 生:从军行的“从军”是参军的意思,“行”是一种题材,标题中有“行、歌、吟、引”等字,都出自乐府曲名,像我们之前学过的《长歌行》、《敕勒歌》,都出自乐府曲名。 师:这位同学不但帮我们理解了诗歌题目的意思,还让我们关注到了乐府题材,为我们丰富了文学知识。 生:我还想补充,《从军行》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它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我们之前学习过王之涣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 师:通过借助注释和查相关资料,相信这首诗的题目你们都能理解了。 3.了解诗人 师:课前,同学们查了诗人的相关资料,现在我们也来交流一下吧。 生:《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王昌龄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他长期在边塞地区做官,非常了解边塞将士的生活,写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最好,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评:相信有了对诗人的了解,这首古诗会更容易体会。 4.理解诗意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请你默读古诗,借助书下的注释,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吧! 生:《从军行》写了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烽烟滚滚,连绵的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边塞的孤城和玉门关遥遥相望,戍守边疆的战士们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穿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侵犯之敌仍在,就绝不返乡。 评:这位同学的表达流畅,语言清晰,相信你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像他一样,说出这首诗歌的大意。 三、品读古诗 师:我们理解了诗中的大意,接下来就来品读一下诗中的语言吧。 1.学习一、二句。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前两句古诗,告诉我:读完后,你发现这两句写了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在读前两句时,我发现写出了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我马上知道这是在写边塞的景象,这让我联想到那里条件恶劣,偏远荒凉,远离家乡,给人一种萧瑟孤寂的感觉。 生2:通过查资料,我知道当时唐朝的西北有两个国家,分别是青海湖旁的吐蕃和玉门关外的突厥。这两个国家常常联合起来,派兵欺负唐朝的老百姓,当时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于是唐朝的军队不远千里来到这塞外边关,在这两个国家中间建了一座城,把他们隔开,这下吐蕃和突厥就拼命攻打这座城池,唐朝军队虽然被左右围攻,但这些将士不论多么危险都一直守卫在这里,这诗歌的前两句就是在描写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的生活和战斗的环境。 生3:我还想补充,诗中“遥望”一词写出了青海湖和玉门关的距离远,并且我的想法也从刚刚的地图上得到了验证,这千里的距离,却只有一座城孤零零的矗立着,显得格外荒凉。 师:这些同学能够到关键词,结合资料,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笔下边疆大漠环境的恶劣和百姓生活的艰苦!那么再借助书中的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雪山连绵不断,层层浓云笼罩在山头,与诗中描述的环境一样。战争带给人们压抑与沉重的感受,仿佛总是阴云密布,就连皑皑雪山上的白雪都显得黯然无光。 师:把想象中的画面和诗句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同学们就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感情了。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朗读前两句时,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的感觉。 2.学习三、四句。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后两句。请你们出诗中的关键词,并说出你的想法。 生1:我到了“黄沙百战” 和“穿金甲”这两个词,我仿佛看到了边关战士们在边塞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中无数次奋勇拼杀的场景。还看到了将士们身上的盔甲已被塞外风沙磨得破旧不堪。 生3:我还有补充,通过查资料我知道楼兰是汉朝西城的一个小国家,到了唐朝时早已经消失了,楼兰总是骚扰汉朝,最终被汉朝打败,王昌龄也希望唐朝军队像汉朝军队一样,打败敌军,于是用楼兰的故事激励将士们。 师:老师也想给你们补充一下,其实不只是王昌龄写到了楼兰,像诗仙李白也曾有诗云: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杜甫写道: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其实在唐诗中,这楼兰是一种诗歌现象,一般指西域各部族政权,了解历史也能帮我们深入地理解诗句。王昌龄正是用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将战士们的一腔热血送到我们身边。 请你们带着对边关战士的歌颂和赞美,朗读一下这两句。朗读时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战士的气势和豪情。 3.师生合读 ①师:玉门关外,烽烟不绝,战士们向敌军呐喊道: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师:戍边漫长,敌军强悍,但将士们仍在坚持,用行动证明: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师:久居边塞,但将士们雄心壮志,呐喊道: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这终不还的决心,不正是边疆战士的一份保家卫国的责任与担当吗? (三)吟诵古诗 1.师:同学们,《从军行》这首诗通过对边塞场景战事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现在请你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吧! 2.相信大家已经会背诵了吧,嗯!老师要为你们点个赞哦! (四)总结本课 今天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查相关资料理解了诗句,还利用诗中的关键词语学会了背诵。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积累,用这个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 |||||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