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实验——沉浮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实验——沉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水的性质和基本概念;
2. 学习沉浮力的概念以及其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3. 了解物体的浮力和压力;
4. 通过观察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5.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教师:瓶子、三个大小不一的橡皮泥球、水、一张纸
学生:瓶子、三个大小不一的橡皮泥球、水、一张纸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教师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瓶向学生展示:仔细观察这个玻璃瓶里的水,它是透明的,在它的表面你能看到什么?(学生回答是空气)那么,为什么这个水的表面上有空气呢?
(2)最后,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沉浮力。
2. 实验操作(约30分钟)
(1)教师先将一个橡皮泥球放入瓶子中,学生观察橡皮泥球会发生什么?(学生回答:橡皮泥球掉到了瓶底)
(2)教师再将一张纸展平后放入瓶中,学生观察它会发生什么?(学生回答:纸飘浮在水面上)
(3)再将一个橡皮泥球放到瓶底,学生观察橡皮泥球会发生什么?(学生回答:橡皮泥球被压在水中)
(4)最后再把大一些的橡皮泥球放进瓶子,学生观察橡皮泥球会发生什么?(学生回答:橡皮泥球漂浮在水面上)
(5)教师可借助图片来让学生加深对实验的印象。
3. 结论(约15分钟)
(1)学生观察到,橡皮泥球触及底部时被压在水中,而当它浮到水面上时,它被浮力支撑。
(2)学生继续观察到,纸没有沉入水中,因为纸比水轻,有浮力支持。
(3)从中学习出物体沉浮的原理,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发生。
(4)结论:沉浮力是物体与液体之间的互作用力,一般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若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那么物体就会沉入液体;若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则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
4. 思考(约15分钟)
提问:
(1)橡皮泥球在水中是如何沉浮的?它的密度大还是小?
(2)你能否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沉浮?
(3)哪些物体比水轻,哪些比水重?
(4)满装水的瓶子为什么要有空气?
(5)如果每个人各拿一个物体,那个物体沉在水里会浮在水面上?
(6)如果瓶子中只有25%的空气,物体会发生什么?为什么?
(7)如何让物体不受浮力支撑而下沉?
5. 归纳总结 (约10分钟)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1)学会了什么是沉浮力;
(2)认识了物体的密度、浮力、压力三个概念;
(3)了解了物体沉浮的原理及与密度的关系;
(4)学习了怎样进行科学实验来掌握科学知识;
(5)培养了幼儿动手、观察、思维等能力。
6. 实践应用
利用本次实验中的知识,我们可以玩一个游戏: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个小船,看看它是否能在水中漂浮。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如夹子、棉球、瓶盖等等,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设计。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实验,我发现小班幼儿在实验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也能够非常快捷地反映出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然而,在理解物体的密度和浮力这两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上,幼儿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细心去了解。在实验操作环节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及实验方案的简单和清晰性显得尤为重要,这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探究世界的兴趣。最后进行思考环节可以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的非常好的机会。本次
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乐趣,而且也为他们日后对物体沉浮的认识与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