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案
一、 教材分 析
本诗是陶渊明 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 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 古诗共 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 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 臆 ,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 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 5 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 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 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 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 要 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 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 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 背景知识。
二、 学情分 析
现在的高中生, 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 张扬个性的时代, 西方的人生价 值观对他们或多
或少有一些影响, 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 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 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 教学目标
( 一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 体味诗人的感情, 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三、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 析
四、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 析法。
六、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 教学课时
1课时。
八、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 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 生活的美好向往。
饮酒 陶渊明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 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汪精卫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 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 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 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 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 小孩可以快乐成长, 老人们可以颐养 天年。但是,
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 ?——不存在,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 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陶渊明个人档案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 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其性格:闲静少言 , 不慕荣利,爱好: 嗜酒、读书,喜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理想生活:世外桃源。
三、解 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 陆续写成的 20 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 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1、全体朗诵 ( 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停顿、感情 )。
五言律诗的朗诵节奏: 朗诵五言诗如果将其划为三个语节,即“二二一、二一二”格式,也是可以 的。但就词义和诗句意思,内容来说,将其划分为“二三”格式更为合理些。如 “粒粒皆辛苦 ”处理为“粒粒 /皆/辛苦”或“粒粒 /皆辛苦”,“ 大漠孤烟直 ” 处理为“大漠 / 孤烟 / 直”或“大漠 / 孤烟直”。如处理为后一种,在朗诵时可以 更好地体味诗情,展现诗的意境。
3、师泛读 (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
五、品读赏析
(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说酒话,胡言乱语,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 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 ? 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
1结庐:建造的房屋,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人境: (课文注释 )人聚居的地方。
(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 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 ?——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
3车马喧:代表官场 繁 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
“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 看淡了功名利禄。
(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 ?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
4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 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全句释义:在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但并没有(感觉到)车马的喧闹声 . 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 , 心境高远 , 所居之处就感到很僻静。
小结:由此可知,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心灵远离了尘俗, 虽然身居闹市, 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 ?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
板书:叙事( 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全句译文: 在东篱下采菊 ,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 的山气 ,飞鸟相伴飞回家。
( 这里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风景,什么样的画面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 境?)
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
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十分美丽,成的飞鸟结伴而还。 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 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与《桃花
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这里我们是从整体上来赏析的,下面我们再从字、词上进行赏析,看一 看我们都喜欢那些字、词,我们再从这些字、词着手分析一下 )
3“采菊”:“采(摘取,选取)”,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 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可不能乱采)。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 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 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4“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 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5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得好吗 ?
明确: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 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 “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 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 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 忘的境界。有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 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 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 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
板书:绘景(傍晚南山的美景)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辨通:辩,辨识。
全句译文: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