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史记名句]》赏析
[史记名句]
两汉:司马迁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下面整理是关于史记名句
1、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
【名句赏析】:不能让天下人受苦而让一人得利。
这是尧所遵循的处理公私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肖,不足以掌管天下,于是破例把天下传给了舜。尧说,不能让天下人受苦而让一人得利。尧舜之所以被称为圣王、明主,就是因为他们从思想到实践,都是为天下着想。
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史记·五帝本纪》
【名句赏析】:如果没有经过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一定是困难的。
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名句赏析】: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这句话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名句赏析】: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史记》中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谋士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后即用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名句赏析】:大的行为不用顾及细枝末节,大的礼数不用顾及小处的谦让。
两句合在一起就是“大丈夫不拘小节”,这是樊哙在鸿门宴上劝说刘邦的一句话,当时宴会上的形势对刘邦极其不利,刘邦借上厕所之机准备逃走,但又担心失了礼节,故樊哙以此劝说。这句话是当时特定的环境下说出来的,今天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这句话,因为还有一句更普世的真理——细节决定成败。要想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对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等细微末节也应加以重视,小的过失要时常防范并及时改正,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番宏图伟业。
6、富贵不归乡里,如衣绣夜行,谁人知者?——《史记·项羽本纪》
【名句赏析】:得到富贵以后,如果不回到家乡晒晒,就好像穿了一身锦绣绸缎在夜晚行走,谁能看到你的成功所带来的荣耀?
名句赏析
传统的农业社会,培养了中国人的家庭、宗族、乡邻地方等社团意识。作为一个家国观念十分严重的民族,荣归故里是很多人自我满足最好的表现之一。一个人发达了,要回到家乡显摆一下,就像现在的企业家要为家乡修路、建学校,暴发户、土豪总免不了晒富的冲动,特
别是见了过去的熟人是要迫不及待地宣讲一番的。
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名句赏析】: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
这句话的背景,西汉时期,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这句话现在被用来比喻做事前期准备充分,后期的工作就能顺利进行,也比喻很有才智的人无需上阵,只需做好前期的完善战略部署,就能够让事情获得成功。
8、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史记·孝文本纪》
【名句赏析】: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任何事情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这是汉文帝对于农业的地位—也就是农业在当时政治事务中的作用的一个精确描述。他不但肯定了“农,天下之本”的命题,而且突出强调它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做为传统农业国的中国,农业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受到的高度重视。
9、见微而知清浊。——《史记·吴太伯世家》
【名句赏析】:看到一些迹象就能知道事物的清白与污浊。
这句话是赞扬季札能见微知著,季札,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描述他高尚事迹的“季札三让”、“季札挂剑”也已成为千古佳话。他出使鲁、卫、齐、晋等国,从微小的征兆中预见将来局势的变化,对各国政治变化的预见都十分准确。
10、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
【名句赏析】:我常常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掉天下的人才
周公是古代最懂得尊重人才的人,这句话表现了他待士的诚心和对人才的重视。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
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
11、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难近。非人情,难亲。——《史记·齐太公世家》
【名句赏析】:人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做出这种事情的人,不可亲近。连自己的至亲都可以抛弃的人,不可亲近。人哪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残损自己的肉体来伺候君主的人,不可亲近。
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去见他,问道:“若你不幸离世,你看谁可以接替你做宰相,易牙这个人行吗?他知道我爱吃美味,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蒸了,做成菜给我吃。”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是可怕的。”
齐桓公又问:“公子方这个怎么样?他抛弃自己父母亲人和公子的地位,来投靠我,对我很好啊。”管仲回答:“连自己的至亲都可以抛弃的人,不可亲近。”
齐桓公最后问道:“竖刁这个人怎么样?他为了伺候我,把自己阉割了,对我可好了。”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残损自己的肉体来伺候君主的,不可亲近。”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他的话,重用了那三个人,结果他们联合起来作乱。
管仲所说的这三句,指出了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范围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亲近的。一个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不放在心上,也不会把别人的性命放在心上;一个人连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也很难相信他会爱别人。
12、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史记·晋世家》
【名句赏析】:提拔外面的人才,不拒绝自己的仇人,推荐家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春秋时,晋国的祁奚举贤不避嫌,先后把自己的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举荐给晋悼公,结果二人都很称职。这则故事说明了任才应以举贤,而不应以个人的好恶为出发点。只有真正做到公正无私,才能使国富民强。
13、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史记·赵世家》
【名句赏析】:靠书本来驾车的人不了解马的性情,靠古法治理当世的人不通晓事物的变化。
14、小人徒见利,而不顾其害。 ——《史记·赵世家》
【名句赏析】:小人仅仅只是看到有利的一面,而不顾有害的一面。
15、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史记·郑世家》
【名句赏析】:凭着权势和利益而结合的人,一旦权势和利益没有了,交往关系也就疏远了。
16、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名句赏析】: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17、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史记·魏世家》
【名句赏析】: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
这句话的背景,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
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18、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
【名句赏析】:抱着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这句话的背景,秦在统一中国前,相继灭掉六国,魏国也难逃此难。面对秦国对魏国的蚕食,魏曾与六国合纵攻秦,但国内也有割地换和平的呼声。魏大臣苏代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之举,他认为秦国对魏国垂涎已久,魏国的土地不割完,秦国这种想法就不会改变,割地求和恰如同抱着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事实证明苏代的观点是正确的。魏最终因合纵之策,延缓了自身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