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题信息 | 年份 | 选文 | 体裁 | 题号和分值 | 考点分布 | 预测热度 |
2018 |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 词 | 14—16,12分 | ★★★★ | ||
2.对诗歌艺术特的鉴赏 | ★★★★ | |||||
3.对诗歌评论的分析和运用 | ★★★★ | |||||
2017 | 王维《晓行巴峡》 | 五言排律 | 15—17,12分 |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 ★★★★ | |
2.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辨析 | ★★★★ | |||||
3.对诗歌意象的分析 | ★★★ | |||||
4.对诗歌感情抒发方式的分析 | ★★★★ | |||||
5.诗歌的比较阅读 | ★★★★ | |||||
2016 | 陆游《西村》 | 七言律诗 | 15—17,12名句赏析分 |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 ★★★★ | |
2.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 | ★★★★ | |||||
3.诗歌的比较阅读 | ★★★★ | |||||
2015 | 苏轼《醉翁操》 | 词 | 16—17,19 14分 |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 ★★★★ | |
2.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察 | ★★★★ | |||||
3.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 | ★★★★ | |||||
4.诗歌的比较阅读 | ★★★★ | |||||
2014 |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 五言律诗 | 14,11分 |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 ★★★★ | |
2.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察 | ★★★★ | |||||
3.对诗歌评论的分析和运用 | ★★★★ | |||||
分析解读 总评:诗歌部分是语文考试变化较多的部分,在更加注重传统经典的语境下,增加考查的难度和广度,文本体例并非学生熟悉的唐宋诗词,题材内容方面也不尽是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课内外相结合的考查形式将会更常见;更注重诗歌与现实的结合及鉴赏能力的应用;诗歌鉴赏与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考查也会是一个新的创新。
古典诗歌鉴赏
阅读文本选材多样化 | 唐诗宋词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素材,但应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作家的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应更多地关注作家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例如,2014年北京卷,《奉陪郑驸马韦曲》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表达隐逸主题的诗。 |
考查能力综合化 | 重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诗歌语言、表达技巧”“传统文化基本常识”“背诵”等。 |
比较与辨析的鉴赏 |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例如,2018年第15题考查了“诸葛亮上表出师”“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2017年北京卷第16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比较鉴赏,第17题将《晓行巴峡》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杜甫的《秋兴八首》相结合进行比较鉴赏。2015年北京卷将苏轼的《醉翁操》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进行比较阅读。除了要求对文本内容做到准确理解外,在一定程度上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对背诵内容的深入理解,不是考查照本宣科的机械记忆,而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作品的精髓。 |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 2018年第16题考查了对词论的理解能力,2014年考查了对诗论的运用、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对前人的评述发表看法及评价,不仅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表现手法的理解,还考查考生运用诗论信息分析文本、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
与名著阅读的融合 | 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或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 |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的感悟和评价。 | |
对古代文化经典中名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 | |
分析解读
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考查范围 | 高中必背古文23篇、诗词曲22首。 |
考查内容 | 重在“理解和运用”,对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对表现手法、艺术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考查。 |
考查形式 | (1)理解型默写填空。 (2)隐形考查。例如,2014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第13题,“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考生能够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 (3)比较阅读。与文言文、诗歌鉴赏进行比较阅读的考查。例如,2016年北京卷第18③题与诗歌鉴赏结合,“《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的一联”。 |
【真题典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答案:D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 审题关键: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涉及的考点有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等,考生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仔细揣摩。 命题方式: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 “要新诗准备”领起“庐山山。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三句,据此可知C项正确,“正梅花万里雪深时”描写的是未来,D项中“怀念过去”不准确,应是展望未来,因此此题选D。 审题关键: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龙吟虎啸”“和缓”“结合具体词句”。 解题关键:“龙吟虎啸”,是豪放派词的特点之一,可理解为豪放、豪迈、大气、有气势、宏大、雄奇、激越等;“和缓”,可理解为柔和、平和、缓和、细腻、温情等;“结合具体词句”,应该引用词句并加以分析。 |
【考点集训】
1.(2018北京朝阳期末,14—17,20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题。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林断山明”一句有远景有近景,远处树林的尽头山峰明晰,近处有竹林掩墙。
B.“乱蝉衰草”一句用蝉、衰草和池塘三种意象,说明词人所处环境有些荒凉。
C.“杖藜徐步”勾勒出傍晚时分村旁的小道上,词人拄着藜杖漫步的画面。
D.“殷勤昨夜三更雨”用拟人手法说明天公毫无情义,故意在昨夜送来一场雨。
(2)“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写景巧妙,动静结合,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翁卷《乡村四月》)
(3)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但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6分)
答: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苏轼在词中用“浮生一日凉”表达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① ,② ”劝慰自己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用“③ ,④ ”,感叹人生短暂,人与人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苏轼《赤壁赋》里感叹人生之短暂、羡慕自然之永恒的句子是“⑤ ,⑥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用“朝而往,暮而归,⑦ ,⑧ ”,表达了随着时间、季节的不同,快乐也是没有穷尽的,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答案 (1)D (2)C
(3)①描写的内容不同:《鹧鸪天》写的是夜雨后第二天散步的情形,《定风波》写的是散步途中遇雨;《鹧鸪天》里词人眼中所见既有衰败的景象,如“乱蝉衰草”,也有充满生机的景象,如翻飞的白鸟、散发着淡淡香味的荷花,《定风波》里词人眼中所见是“穿林打叶”的雨景,“山头斜照”的雨后转晴之景。②表达的情感不同:《鹧鸪天》表达了词人的无奈以及短暂的闲适和愉悦;《定风波》体现了词人看淡身世浮沉、人事变迁的人生态度,表达了词人的旷达洒脱。
(4)①聊乘化以归尽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③夫人之相与 ④俯仰一世 ⑤哀吾生之须臾 ⑥羡长江之无穷 ⑦四时之景不同 ⑧而乐亦无穷也
2.(2018北京海淀期中,15—18,1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①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④!
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 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折碎。④妃呼狶:象声词,长叹声。⑤晨风飔:晨风,鸟名;飔,疾速。⑥高:同“皓”,东方发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叫声,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2)“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下列诗句中没有借用饰物表达情感的一项是(3分)(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C.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繁钦《定情诗》)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