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间词话》十则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高二语文《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傅雷家书》
1、《人间词话》,作于1908~1910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运用西洋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好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之先的剖析和评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终结和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全书融贯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他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批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意趣和批评精神。在
当时,是一部极具新意、极有价值的著作。《人间词话》诞生近百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人们对《人间词话》的理解和领悟越是深入,就越认识到它的卓越价值和不朽成就。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留下一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三、学生自读课文,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的主要话题是什么?各则都有哪些关键词或句?学生自读后回答。
然后概括所涉及的内容。
三方面:
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三、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第一则中,作者认为“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境界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境界呢,境界的组成有哪些重要要素呢?
四、请读第五、第六则。
要求学生认真解读后回答,明确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景物和情感的融合。炼字,真情(板书)
结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就像照相一样,思想感情赋予景物以灵魂,景物又因感情而表达得更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请从情景的角度说明。
学生讨论后回答。
“闹”字:用拟人、通感的手法,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的欢愉之情。
“弄”字:拟人,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
两字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所以着此两字,“境界全出矣”。综上,可见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乃是强调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五、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读第二则,思考造境和写境有什么区别呢?请结合已学过的诗文来谈你的理解。
第二则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的统一。
练习哪个是造境,哪个是写境。如何区别。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①鄜州:今陕西富县。当时诗人的妻子在此州。②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清辉:清冷的月光。③虚幌:薄幔。双照:同照二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六
重点理解第三则。
阅读第三则,讨论思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什么区别,举出本段中的诗句具体说明。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泪眼”——悲伤愁绪;“问花”——花不能语却要问。“乱红”——“乱”字体现心绪的纷乱。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以我观物,作者的主观感情十分强烈。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堪”——不堪、怎堪,刻画了诗人自我形象。“孤馆”、“闭”,“寒”——春寒料峭、杜鹃啼血、夕阳西下之景,在羁旅漂泊的“我”
看来,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为何“夕”佳?因为“鸟倦飞”的归隐情怀。表面上只有写景,心境却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诗人忘我,浑然物化。“得意”而“忘言”,把更多的东西留给读者。而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闲适之情亦融化于景中,隐藏于景下。“菊”高洁,我也高洁,二者就同一了,这就是“以物观物”。中国哲学,以天理观物。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闲淡有味,似不经意,却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与对人世的感悟包括一尽,表现宽广超然的的胸怀,冲然淡远的襟度,读后使人觉得诗人与景俱化。“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创造难易有别。创造虽有难易之别,但其所创造的“宏壮”与“优美”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概括:(板书)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移情于物,见情。感情强烈。宏壮。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物我融合,寓情于景,见景。情理结合。优美。
根本区别:
前者以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后者将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