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读后感---普通⼈的⾃我突破如何发⽣
为什么要强调是普通⼈?⾸先我⾃⼰的普通⼈,我只能以普通⼈的⾓度来看怎样⾃我突破;第⼆,我认为⾃我突破很难,如果觉得很容易的,那就不属于我说的普通⼈⾏列了。
在开始讲⾃我突破如何发⽣之前,我需要定义⼀下“⾃我突破”在这篇⽂章⾥⾯指的是突破什么:
1. 最通俗地说就是办事能⼒的突破,但不是办事形式的改变,⽽是办事底层逻辑的改变,这个底层逻辑就是⼼理活动,思考过程。
2. 学术⼀点就是⼼智模式的升级。
我能较近距离接触到的,⼤部分的有所突破的⼈,是环境变化所致,困难的环境或⼤趋势的欣欣向荣的环境都有。这些⼈和⽂章下⾯所讨论的⼿段所针对的情况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为做成某件事情⽽⽆意识地⾃我突破了,后者是有意识地寻求⾃我突破⽽不是特别针对某件事。
《⼈⼈⽂化》这本书能给到我们很多灵感:当⼀个⼈希望获得⾃我突破,应该怎样做。下⾯我⽤书中其中⼀条线索来总结⼀下看完这本书后的⼀些收获:推边际,建家园,打⽊⼈巷。“推边际,建家园,打⽊⼈巷”这⼏个术语还原为我们普通语⾔就是:发现盲点弱点,建成长社,刻意练习。
下⾯正式来说说普通⼈要⾃我突破可以做什么
“推边际”
推边际强调的是发现⾃⼰的盲点弱点,发现那些埋藏在我们⼼⾥的根深蒂固的局限性。这和《⾏动学习》(迈克尔.马奎特著)⾥⾯所说的隐性知识,《好好思考》(成甲著)⾥⾯所说的隐含假设相近。
《⼈⼈⽂化》介绍了⼀个帮助我们发现⾃⾝盲点弱点的⼯具ITC(Immunity to change)练习模板,认为我们渴望改变却⽼是做不到的背后,是有⼀套变⾰免疫系统在起作⽤,如果说我们对⽬标达成的渴望给到我们的动⼒就像踩油门,那这套变⾰免疫系统对⽬标的妨碍就是踩刹车。ITC帮助我们发先这套隐藏的系统,包含5个部分:
我围绕两个⽬标做了两次ITC练习,我把其中的⼀点放到这篇⽂章⾥,能让⼤家更好地理解这5个部分。
ITC练习在发掘隐含假设上,是我⽬前接触到的最⾼效的模板了(萨提亚的冰⼭模型也是⼀个挖掘隐含假设很好的模板,冰⼭模型更侧重与内⼼需求的挖掘,ITC则侧重盲点弱点,两者应⽤场合不同)。当我们把我们的⼤假设呈现出来后,咋⼀看,都会认为是⽆可挑剔的,⾃⼰就是这样认为
的。的确,这样的观念不适合⽤“正确”或者“错误”来形容,但问题很可能会出在我们过度地使⽤或过度地概括了这个观念。但很清晰的是,这个观念已经阻碍了我们达成⽬标,成为我们其中的⼀个弱点。
说到这⾥,不得不提⼀下⼀个貌似冲突的观点:有关发展优势重要,还是突破弱点重要。其实我们优势和弱点,从脑神经学⾓度来看,都是⼀些粗壮的神经元链接,即我们快速认知这个世界的⼀些思维模式(⽆意识下进⾏的)。所谓优势,只不过是在当前环境下,它仍然有利于满⾜个⼈需求,所谓弱点,是指
它在当前环境下,已经阻碍个⼈需求的满⾜了。ITC练习让我们发现⾃⼰的盲点弱点,那下⼀步就是要突破了,即重塑这些不合时宜的神经元链接。
“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会愿意⽆偿付出”可能⼀直⽀配着我很多思考和⾏为,⽽且是在我⾃⼰⽆知觉的情况下。那么要把这个⽆知觉变成有知觉,我需要深⼊看看我这个信念是怎样形成的,特别是在我的⼉童青少年时期。我想这和我⼩时候家⾥很穷,每到开学的时候⽗母就需要为学费发愁,遇到农作物收成不好的年份,就需要借钱来交学费的。所以我会经常听到他们有关借钱的讨论,其实还是还是有好些亲戚愿意借钱给我们的,但⼀些被别⼈拒绝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更深刻,特别是我妈⾄今还时常唠叨的⼏个案例,这些案例给到还是⼉童的我的印象就是,向别⼈求助太难了,⽽且向别⼈求助时别⼈都会想我们能给到他们什么。所以我⽗母都会要求我们要勤奋努⼒,⾃⼰问题能⾃⼰解决不需要向别⼈求助。经过上⾯这些探索,也许我向别⼈求助时还会有⼀定障碍,但我对障碍时的⼼理思考的觉察肯定是会更加敏锐了。
要重塑这些信念,ITC练习之后还需要做⼀系列的测试,信息收集,反思。我沿⽤上⾯我的例⼦:
“建家园”
ITC练习其实不容易做,要发现⾃⼰的深层次的隐含假设太难了,它本质上是需要我们对我们⽆意识的有意识的思考都要有所觉察。这不是⼀个觉悟者的要求嘛!这哪⾥是普通⼈⾃我突破的⽅式呢?我们来说说普通⼈的。
普通⼈发现⾃⼰的盲点弱点,特别是隐含⽐较深的盲点弱点,可以借助成长社,也就是我们下⾯所说的建家园。
前⾯我们说“⾃我突破”其实也是突破“发现事物本质的能⼒”,通俗地说就是更全⾯,更准确地看见事物。全⾯是需要更多⾓度多维度地看事物,准确是指⾃⼰接收信息时能不被⾃⼰扭曲。成长社对全⾯,准确接收信息是有⾮常⼤的帮助的。
全⾯:在成长社⾥⾯不同的⼈在不同的⾓度不同的维度提出⾃⼰的见解,有利于更全⾯看见
准确:信息是⾃⼰扭曲的,所以这个扭曲⾃⼰绝⼤部分情况是发现不了的。但当社在不同的⾓度去察看(询问)我们的思考过程时,别⼈能看到我们思考过程的扭曲。
向别⼈袒露⾃⼰的思考过程是很需要勇⽓的,需要有⼀个充分信任的环境,安全可靠的氛围作为基础,这就是“建家园”的关键所在了。我现在看到的能较好⽀持到个⼈⾃我突破的家园有三种形式:
1. ⼀坚定地以个⼈成长为⽬标的体,充分开放,有利他之⼼(对别⼈总是充满善意)
2. 没有⾏业和利益冲突的热爱学习的体,开放度和利他之⼼不需要#1⾼
3. 在企业内部,有⼀个共同⽬标做牵引的体。出现冲突的时候也有⼀个更⾼的⽬标来化解;⾃我探索围绕⽬标展开,探索范围可能没有#1#2⼴泛。
只要接触过学习团体的⼈都会爱上团体学习,尽管⼤部分⼈可能还是⽐较浅地享受到团体学习的好处。如果团体⾥⾯的⼈都能做到像乔布斯所说的聪明⼈(乔布斯说过“我喜欢和聪明⼈⼀起⼯作,因为我不需要考虑他们的尊严”),那么这个团队学习将会产⽣你意想不到的威⼒。想要看到这个意想不到的威⼒,我们就要建设⼀个值得信任,安全可靠的社,让⼤家能够充分开放,充分好奇。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通过训练提升⼤家的
开放和好奇,来使得这个社更加安全可靠。
前些天⼀个同学专门我,问我有什么社可以长期交流,提升思考深度。其实他有参加很多学习我是知道的,但为什么他还会问这个问题呢?深度探索⾃⼰,深度探索这个世界除了前⾯所说的安全,开放,好奇,还需要有⼀定的持续性(对问题探索的持续性),需要成员之间更加深⼊地了解。这是阶段性的学习团队和有项⽬周期的学习团队难以做到的。所以,建家园,我会认为长期的和深度互相了解的也是关键。
建家园可以在社成员的互相提醒,反馈中完成推边际,ITC练习,这有利于突破⾃⼰认知的局限。然后,下⾯我们将会提到⼤量的⾃我突破训练⽅式,都是在社⾥完成的。
“打⽊⼈巷”
打⽊⼈巷可以理解为⾃我突破的⽇常练习。很多⼈上过不少培训课程,不少⼈在课程现场感动得不得了,觉得课程内容对⾃⼰⾮常有⽤,然并卵。课程后发⽣改变的⼈少之⼜少。从脑科学的⾓度很容易理解这⼀现象,神经元链接是多年形成的,重塑神经元链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神经元链接重塑是被证实可⾏的)。
从知道到做到需要⼤量的练习,练习的⽬的表⾯上看是为了养成习惯,但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深层次看其实我们是要在练习中实打实地看到发⽣在⾃⼰⾝上的令⾃⼰喜悦的改变。因为⼈⾃然⽽然会做的事情都是令⾃⼰舒服,喜悦的事情,否则则需要消耗意志⼒。《意志⼒》(罗伊.鲍迈斯特著)⼀书有详细分析意志⼒是怎样⼯作的。
疫情期间(主要在5⽉份前,线下学习还没有全⾯解禁)线上的学习营,训练营让很多⼈接触到持续的(⼀般1个⽉左右)刻意练习训练。我坚决地认为,对于⼤部分的培训课程来说,如果⽬的是真的为了学员能把课程内容融⼊到⼯作⽣活,让⼤家发⽣向好的改变的话,课后持续⼀段时间的训练训练营必须有强制任务,有监督,有反馈,⼜互动,要让学员在训练营期间就看到⾃⼰可喜的变化。打⽊⼈巷亦不例外。
营都是必须的。训练营必须有强制任务,有监督,有反馈,⼜互动,要让学员在训练营期间就看到⾃⼰可喜的变化。打⽊⼈巷亦不例外。
《⼈⼈⽂化》提到了很多刻意练习的⽅法,主要是在企业内的⼿段,这些⼿段稍微修改⼀下就可以为普通的个⼈成长团体使⽤,当然在企业内实施是具备更多的先天优势的:
1. 容易到共同的⽬标作为牵引,解决动⼒问题
2. ⼤家互相有⼀定的了解,⽽且还能保持⽇常的接触,继续性得到保障
下表列出⼏家书中提到的公司,⽤到的实践项⽬。为了⽅便阅读,各个项⽬的介绍统⼀放到⽂章末尾,⼤家可以根据序号查阅了解。
⾃我突破所带来的可能性
我深信,在⼀个安全可靠的成长社(即“家园”)⾥⾯,“推边际”,“打⽊⼈巷”,是普通⼈寻求⾃我突破的上佳⽅式。电影《教⽗》⾥教⽗有⼀句经典独⽩: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和花⼀辈⼦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个截然不同的命运会是什么?1. 情绪更加平和;2. 和别⼈间的沟通误会⼤⼤较少;3. 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更有创意,更长期主义;4. 物质,精神双丰收;⼤概是这些吧。
《⼈⼈⽂化》介绍的DDO(锐意发展型组织),把个⼈的成长就作为组织的发展的⽬标。他们深信,当员⼯的个⼈成长获得发展,就能给组织的
发展带来⽆限可能性。书中描述企业⾥⾯每个⼈都在同时从事着第⼆份⼯作:掩盖⾃⼰的弱点。这份⼯作占⽤上班时间,企业还得给这个第⼆份⼯作发⼯资。DDO组织⽀持个⼈突破弱点的⼿段⾥⾯,崇尚暴露⾃⼰的脆弱⾯,⾃⼰的弱点,⾃⼰的思考过程。这⼤⼤地减少了第⼆份⼯作对员⼯精⼒的消耗,同时⼤⼤地减少了⼯作合作时的误会。⼀位⽼师曾经说过,⼈世间绝⼤部分的苦难源⾃于误会,这句话我⼀直铭记于⼼。
当个⼈在组织⾥获得突破成长,认知层次升级 后,他能够看到这个世界全新的⼀⾯,这将会给个⼈带来
巨⼤的喜悦。这种喜悦感⽐普通的加薪更加能产⽣员⼯粘度,相当于给员⼯发的第⼆份⼯资,但实际上不需要真正消耗公司的现⾦,多棒!
在企业内组建⽀持个⼈成长的学习社,有着天然的优势,也有天然的动⼒!
个⼈突破给个⼈带来的可能性已经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可以⽆限遐想,⼀个团队⾥⾯,⼤家各⾃都有突破后,这个团队将会出现什么可能性?不知道你的脑海⾥会不会像我⼀样出现很多美丽的画⾯。
附录1:⼼智复杂度的三个层次
有⼀个内容是贯穿“推边际,建家园,打⽊⼈巷” ⼏个环节的,那就是⼼智复杂度的三个层次:规范主导,⾃主导向,和内观⾃变。
那⼼智复杂度的三个层次怎样贯穿到⾃我突破的各个环节呢:
“推边际”的时候,要考虑⾃⾝所处的⼼智层次,⼀点⼀点试探性往外推;⼀个对⾃⾝没有⾜够探索和成长的规范主导⼼智者,要先做⼀些从规范主导到⾃主导向的突破。
“建家园”的时候⽐较理想的是有⼼智复杂度层次较⾼的教练带领低层次社,社成员最好还是⼼智层次⽐较靠近的。
“打⽊⼈巷”,当然也需要考虑社成员的⼼智层次⽽选择适当的训练项⽬。
规范主导的⼼智
特点:关注外部环境的定义和期望。
发出信息时:会取决于我认为他⼈想听什么。
接收信息时:会有很多感性的解读。
⾃主导向的⼼智
特点:忠于⾃⾝的信念体系,意识形态和个⼈准则。
发出信息时:取决于为了达成我的⽬标,我认为对⽅需要或应该知晓什么。
接收信息时:则是有很多的过滤⽹,哪些对我的计划,⽴场,观点有帮助的信息会优先接收。
内观⾃变的⼼智
特点:知道单⼀系统单⼀视⾓的局限性,会有意从多⾓度多维度整合信息。
发出信息时:不仅会倡导⾃⼰的⽬标和构思,但留有余地,在沟通中对⽬标和构思进⾏反思修正。
接收信息时:虽然也会有信息过滤器,但会清楚这些过滤器对⾃⼰的局限。“当他⼈看到的世界与我看到的不同时,我还能带着良好的意愿来领导
发现自己他们吗?”“我能够保持对公司卓越的要求,⽽⼀边允许别⼈呈现他们与我的直觉背道⽽驰的想法与思路吗?”
三个层次的升级转变
怎样判断⼀个⼈准备好迎接⼼智升级呢? 有时⼀个⼈没有准备好,不容易带领他去探索⾃⼰现有的⼼智。譬如我跟我的亲妹妹说混沌⼤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课程,然后她在baidu上搜索了⼀张混沌⼤学是传销组织的截图发回来。如果她会问我:为什么我会推荐这些课程给她?我觉得她有哪些⽅⾯需要提升?这些课程会对我有哪些帮助?那她能收到更多的信息。
规范主导⼼智->⾃主导向⼼智,其实本质上可能是⼀个有⼀定⾃卑情结的⼈(每个⼈都会有点)或者说⼀个向⾃我实现层次的进发。判断他是否准备好,可能可以从他是否已经在想“我究竟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了。如果他开始想这个问题,且进⼊⼀定的痛苦状态,那可能就是准备好了。
那怎样引导呢?带领他去观察那些带给他们困扰的场景,⼼智是怎样⼯作的。当他们能够看到这些困扰点,才能摆脱这些束缚。
⾃主导向⼼智->内观⾃变⼼智,可能是⾃我实现到⾃我超越的意识层次。判断⼀个⼈是否准备好,就要看他的开放态度如何了,最能观察开放态度的,就是当遇到不同观点时的体现。⾃动化防御是否强烈?能不能意识到⾃⼰已经有信息过滤器?能不能意识到⾃⼰的倾听还可以更专注深⼊。
那怎样引导呢?反思,复盘,学习社,⾦鱼缸,痛就按,苛刻反馈。就是《⼈⼈⽂化》倡导的⽅式。
附录2:“打⽊⼈巷”⼿段参考
1. ⽇常汇报
来源:桥⽔
What:每天向上级提交“每⽇更新”
Why:把每个⼈的状态(包括思考)透明
How:每天向上级提交,对所有⼈透明;更新的重⼼放在⾃⾝学习以及成长经历的痛苦,和实践公司原则过程中的挑战。
2. 棒球卡
来源:桥⽔
What:⼀个记录我擅长项和弱项的卡⽚
Why:提⾼岗位匹配度,让⼈与⼈之间更加互相了解
How:是所有信息的整合,整理为⼀个个⼈的优劣势报告(值得信赖的和需要注意的),是⼀个个⼈画像
3. 痛就按
来源:桥⽔
What:⼀个APP
Why:记录并逐渐卸掉员⼯的⾃动化防御,从⽽“到达彼岸”
How:员⼯有不舒服情绪的时候,及时记录下来⾃⼰情绪的发⽣与想法,并公开
4. 问题⽇志
来源:桥⽔
What:⼀个记录问题/错误的⽇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