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
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称道的⼀句,它⼗分的新颖别致、⽣动传神,看似信⼿拈来,却是功⼒独到,她⽤“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
,写出了⼀个全新的意境。
⽤“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出⾃南宋诗⼈李清照的《如梦令》
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位⾼产的作家,其词流传⾄今的只不过四五⼗⾸,但却“⽆⼀⾸不⼯”,“为词家⼀⼤宗矣”。这⾸《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令,有⼈物,有场景,还有对⽩,充分显⽰了宋词的语⾔表现⼒和词⼈的才华。⼩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清新,词意隽永,令⼈玩味不已。
词的⼤意是:昨夜⾬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就来逼迫了,⼼绪如潮,不得⼊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觉醒来,天已⼤亮。但昨夜之⼼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起⾝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海棠花怎么样了?侍⼥看了⼀看,笑回道:“还不错,⼀夜风⾬,海棠⼀点⼉没变!”⼥主⼈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起⾸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
)⼜何以知道“昨夜⾬疏风骤”,这岂不是⾃相⽭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的本意实不在此,⽽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限的惜花之情。⼤凡惜花的诗词都⾔及风⾬。⽩居易《惜牡丹⼆⾸》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看。”冯延巳《长相思》
词:“红满枝,绿满枝,宿⾬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风吹尽,可忍醒时⾬打稀。”韦庄《⼜⽞集》卷下录鲍征君(⽂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可怜颜⾊俱青春。昨⽇看花花灼灼,今⽇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来作
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句的⾃注。这句词的辞⾯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的背后还潜藏着另⼀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词⼈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致浓睡,⼀夜浓睡之后酒⼒还未全消,这就不是⼀般的过量了。读者只要思索⼀下词⼈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意⽽⾔,与上引杜甫和鲍⽂姬的诗句都是同⼀机杼,并⽆⼆致。但易安的⾼处正在于不落窠⾅,独辟蹊径。⼀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
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的第⼀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情知海棠不堪⼀夜骤风疏⾬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问个究竟。⼀个“试”字,将词⼈关⼼花事却⼜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想知道究竟的⽭盾⼼理,表达得贴切⼊微,曲折有致。相⽐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的回答却让词⼈感到⾮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夜风⾬,海棠花⼀定凋谢得不成样⼦了,可是侍⼥卷起窗帘,看了看外⾯之后,却漫不经⼼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个“却”字,既表明侍⼥对⼥主⼈委曲的⼼事毫⽆觉察,对窗外发⽣的变化⽆动于衷,也表明词⼈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常⾃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的反诘,也像是⾃⾔⾃语:这个粗⼼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复杂的神情⼝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语之中,含有不尽的⽆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这⼀层惜花的殷殷情意,⾃然是“卷帘⼈”所不能体察也⽆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主
⼈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然和⼈⽣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的对⽐;“肥”形容⾬后的叶⼦因⽔份充⾜⽽茂盛肥⼤,“瘦”形容⾬后的花朵因不堪⾬打⽽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彩鲜明、形象⽣动,这实在是语⾔运⽤上的⼀个创造。由这四个字⽣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实在令⼈叹为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含蓄⽆穷意焉。”皆⾮虚誉。
这⾸⼩词,只有短短六句三⼗三⾔,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因惜花⽽痛饮,因情知花谢却⼜抱⼀丝侥幸⼼理⽽“试问”,因不相信“卷帘⼈”的回答⽽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数曲折,⾃是圣于词者。”评价⾮常得当。
李清照的《如梦令》⾥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通过⾃然景物和⼈物⼼态的强烈对⽐,使读者对作者的惜春的⼼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三是结句“绿肥红瘦”。这⼀“肥”、⼀“瘦”⽤得惊险奇绝,且不说诗⼈采⽤拟⼈法来描写事物,把事物写得形象⽣动。单说⼀个“瘦”字,就写得很含蓄。“瘦“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透露出诗⼈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
节。这⼀结句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王⼠祯认为,这⼀结句:“⼈⼯天巧,可称绝唱。”(《花草蒙拾》),有学者因此称李清照为“绿肥红瘦居⼠”。
作者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诗善⽂,更擅长词。李清照词,⼈称“易安词”、“漱⽟词”,以其号与集⽽得名。《易安集》、《漱⽟集》,宋⼈早有著录。其词流传⾄今的,据今⼈所辑约有45⾸,另存疑10余⾸。她的《漱⽟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深的⽂学修养,⽽且有⼤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在孤独⽣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昌乐馆寄姊妹》写对⼥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活的追求。这出⾃⼀个⼥作家之⼿,⽐起“花间派”代⾔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她的词作⼀变早年的清丽、明快,⽽充满了凄凉、低沉之⾳,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活和今⽇的凄凉憔悴作对⽐,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在孤独⽣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叠词,表达了⾃⼰难以克制、⽆法形容的"愁"。⼜如《清平乐》中“今年海⾓天涯,萧萧两鬓⽣华”的悲伤,《孤雁⼉》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活基础上产⽣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篇《词论》,提出词“别是⼀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宗,⼈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中李易安,极是当⾏本⾊。”
易安词在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帜,⾃名⼀家,⼈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侯寅《眼⼉媚》调下题⽈:“效易安体”。⾟弃疾《丑奴⼉近》调下题⽈:“博⼭道中效易安体”。词作⾃成⼀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