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
篇一:登岳阳楼诗作赏析
苍凉的气氛,悲怆的心境——陈与义《登岳阳楼》诗作赏析登岳阳楼
陈与义(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在诗的长河里,历来不缺感怀伤世悲秋之作。陈与义的诗作《登岳阳楼》只是其中一例。靖康之变,颠覆了北宋。诗人陈与义也由此颠沛流离。登岳阳楼,虽凭危而望,只徒增伤感而已。满目苍凉,暗合诗人悲怆的心境。
首联,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楼危高耸,难免有孤立之感;“帘旌不动”,表象是风平浪静,我读出的
却是一派萧条;夕阳迟暮,画面虽美,却太惨淡,李商隐不是有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颔联,紧承首联,从历史角度再次介绍岳阳楼。诗人在此徘徊不已,夜幕降临,何处是家呢?观赏山水的雅兴全无,却有满怀愁绪。
颈联,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为避难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生涯。真是“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三年,诗人居无定所,过得很不好吧?不远万里,来此洞庭,排遣心中的愁绪,又怎能如愿呢?
尾联,景语皆情语,一个“悲”字,更是全诗的诗眼。白发与风霜相映照,是何等的凄凉;老木与苍波恰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是何等的悲壮。此情此景,诗人悲从中来:
祖国灭亡,山河破碎;自己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于国于己,诗人怎不感伤呢?综观全诗,其中笼罩着苍凉的气氛,四处彰显着诗人悲怆的心境。当然,这一切来自于诗人高超的弄诗技巧。
先看诗作中的意象:“夕阳”、“白头”、“风霜”、“老木”、“苍波”等等,虽是眼前实景,却皆显苍凉之感。以景寓情,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彰显得一览无遗。再看诗作中的用词:“徙倚”一词,意为徘徊。诗人徘徊是留恋欣赏洞庭之湖光山吗?不是,诗人徘徊,实为排遣心中的愁绪。因为诗人笔下并没有美丽的洞庭景,只有风霜,只有沉沉暮霭,只有老木苍波。“吊古”一词,诗人的思绪回到了三国时期吴蜀荆州之争。吊古,实为伤今,北宋朝廷的避敌政策,多少仁人志士空怀凌云志,徒有报国心。
诗人乃一介书生,岂奈何之?一个“悲”字,再加上“无限”二字修饰,更渲染了诗人此时悲怆的心境。最后看诗作的布局:首联交待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入题写景,由近及远;颔联虽紧承首联,却加入了抒情的因素。“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诗人思绪拉到三国,自己却在湖山徘徊,在思索,融入了自己些许怅惘之情;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在颈联中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发出了最为高亢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作为书生,万里逃难,是迫不得已吧?诗人心中的苦闷在此联得以显现;尾联以“悲”字收尾,诗人心中的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这样的诗作布局,一波三折,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极致,诗意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苍凉悲壮,颇为壮阔。
篇二:《登岳阳楼》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者:龙凤初中田海燕
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揣摩品味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5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登岳阳楼 杜甫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布置作业
篇三:陈与义及《登岳阳楼》写作背景
陈与义及《登岳阳楼》写作背景简介
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
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简介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1 / 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