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诗句——《把酒问月》
2017-04-03《把酒问月》原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彩。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把酒问月》简介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
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
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
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
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皎如”两句极写月之美。
有关于月亮的诗句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的宫门。
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
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