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30篇(优秀5篇)
 
高中音乐教案 篇一
    教学要求:
    一、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三、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分段欣赏和完整聆听《C小调练习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过程:
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一、导入
    1、课前播放《C小调练习曲》。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肖邦《C小调练习曲》)
    二、《C小调练习曲》
    1、简介作者:肖邦
    A、请学生谈谈对肖邦的认识。
    B、老师补充。
    2、分部欣赏乐曲
    A、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B、简介创作背景(学生自习书本p121)
    18一三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
    C、复听乐曲第一部分,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特点,熟悉第一主题。(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题)
    (1)请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它让你联想到些什么?(老师补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左手采用了上下翻腾的琶音的伴奏音型,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难平。)
    (2)跟琴学唱第一主题。
    D、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大屏幕出示第二主题)
    (1)听音乐,感受这一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
    (2)学唱主题,从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与第一主题进行比较。
    (3)再听第二部分,联想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老师补充: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伤,它好象是人们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
    E、聆听乐曲的第三乐段。
    思考:这一部再现了哪一个主题?它象征了什么?(乐曲的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
    3、完整地欣赏《C小调练习曲》
    4、音乐知识:练习曲
    通常练习曲有两类。一类为练习器乐、声乐技巧的专业练习曲;另一类为音乐会练习曲。前一种练习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音乐会练习曲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它已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在音乐会上可以演出的艺术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就属于音乐会练习曲。
    三、《爱之梦》
    1、简介作者:李斯特
    2、简介作品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钢琴“夜曲”。原来的三首歌曲分别是《崇高的爱》《幸福地死》《爱吧》。改编后的三首夜曲被汇集成册,曲集统称为《爱之梦》。在这三首曲子中,以第三首为最好,流传也最广。因此,人们通常所称之为《爱之梦》的曲子,实际上是《爱之梦》这部曲集中的第三首曲子。
    3、欣赏《爱之梦》(大屏幕显示主题旋律)
    A、听音乐,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B、配乐诗朗诵,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四、总结
    本课的两首钢琴曲,表现了极不相同的两种情感。《C小调练习曲》悲愤激昂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爱之梦》中的柔美、梦幻般的诗意令人陶醉,尽情表达了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
这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本质。
 
高中的音乐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
    共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约10分钟)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 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 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约5分钟)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注:本教案(摘自《音乐课标解读》案例)。谱例、基本节奏
    句型和歌曲的旋律线未转摘。
 
高中音乐课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金蛇狂舞》,感受、体验其热闹、活泼的音乐情绪,体会江南人民赛龙船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过程与方法】
    在感受、体验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及其创作特点,掌握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
    【知识与技能】
    带感情哼唱作品,认识作品的创作手法,体会作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听赏音乐作品,体会作者表达的音乐情感,认识了解聂耳及其音乐创作。
    【难点】
    理解并掌握螺蛳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为学生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视频,并请同学们仔细留意:“视频中出现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在哪里听过?”
    学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师总结并追问:“这样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给现场营造了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顺
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乐曲,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听此乐曲可以想象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欢腾的情绪;营造了节日氛围,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
    2、请同学们通过以往的历史常识结合课前的预习,简单介绍聂耳生平,教师做适当总结。(聂耳,是我国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创作之中,也被称为是“人民音乐家”。它的创作领域包括众歌曲、抒情歌曲、若干电影音乐作品以及民间器乐合奏曲,代表作品《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晓》等等。)
    3、乐曲的'体裁形式是什么?(民乐合奏曲)
    (三)探究学习
    1、再次聆听《金蛇狂舞》,通过欣赏和观察乐谱,学生划分乐段,教师做总结。(乐曲
分为几个部分?乐曲演奏主要由哪些乐器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复交替组成循环结构,乐谱上已经标注了分段记号。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也使乐曲民族特更加鲜明。)
    2、分段听赏音乐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听第一段,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比赛开始时整装待发,人声鼎沸的场面。)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聆听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的?(情绪更加热烈,节奏更加紧凑、力度加强、速度变快。)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3)分析第三段。
    听赏第三段音乐,并思考:金蛇和狂舞分别指的是什么?(金蛇——江面上比赛的龙舟,狂舞——龙舟队争先恐后竞赛的场面。)
    3、探寻音乐的创作手法。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作品,并结合第三段的乐谱,教师弹琴,学生通过分组对唱、接龙的方式仔细展开思考:在这段旋律中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呢?这是一种什么创作手法?(乐句之间上下呼应、呈现出逐渐紧缩的形式,最终以简洁的单音结束全曲。这是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作曲手法,叫做“螺蛳(si)结顶”。)
    4、思考为什么运用“螺蛳结顶”这种创作手法?怎样演奏才能更准确的表达音乐情感?(“螺蛳结顶”可以很形象呈现问答句式;演奏时,一问一答要体现出一强一弱的演奏效果,形成鲜明的力度对比。整体速度稍快些,这样基本上就能把作品的整体情感准确的表现出来。)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启发?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同学们了解施光南的声乐作品——请同学们欣赏《打起手鼓唱起歌》以及《祝酒歌》,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同样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两个人,为什么在音乐创作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呢?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2、师生共同总结。(两位作曲家生活于完全不同点历史时期——解放前和解放后,因此,艺术家的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小结作业
    1、师生用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课主旨。(结合时代背景欣赏音乐作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