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勘察概况
1.1 任务依据
1、《G312线上海至霍尔果斯公路嘉峪关至清泉段工程可行性研究》;
2、《G312线嘉峪关至清泉段公路(试验段)两阶段初步设计》;
3、交通运输部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相关规范.
1。2 勘察目的与任务
1.2.1目的与任务
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查明了公路沿线及各类构筑物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为路线方案的确定和沿线各类构筑物的方案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1。2。2基本要求
1、工程地质勘察应结合路线及各类构筑物的方案设计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挖探、原位测试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进行。
2 、查明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各类构筑物建筑场地的岩土类别、地层结构和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查明公路沿线不良地质的类型、规模、分布、诱因、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查明特殊性岩土的分布范围、厚度及其对公路工程的不良影响;查明公路沿线地震动参数和地震烈度的分布情况;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意见和建议;查明沿线筑路材料的类别、料场位置、储量及采运条件。
3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充分利用勘察取得的各项基础地质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路线及其沿线构筑物的方案设计进行编制,并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
1.3 技术标准依据
1。3.1本次勘察执行的主要标准、规范、规程: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17741—1999)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 056—8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黄土高原的范围-2007)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201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2014)
1。3。2本次勘察利用的主要资料:
《1:20万酒泉市区域地质报告》
《G312线嘉峪关至清泉段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G312线嘉峪关至清泉段公路(试验段)两阶段初步设计》
1。4 工程概况
本项目试验段起点位于嘉峪关市与玉门市分界的双井子堡,桩号为K2912+000,终点为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桩号为K2945+350,路线总体走向自东向西,途径双井子堡、新民堡、七里墩至清泉村,全长33。403Km。本项目沿线走廊带受控因素相对较多,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试验段共新建大桥91。5m/1座,新建中桥168。58米/3座,新建小桥221.44米/11座,涵洞共99道,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洞58道、钢波纹管涵40道、加固利用涵洞1道。
1.5 工作概况
根据业主的要求及公司下达的任务,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在充分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及初步设计文件的基础上,采用了以地质调绘为主,与钻探、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重点对沿线不良地质及主要构造物进行了勘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编制详勘文件。
按照该项目工程地质勘察的合同要求,地质勘察人员从2016年3月上旬开始搜集资料、做好各项准备工作;3月12至3月25日进入勘察现场,对沿线地层岩性、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等展开综合地质调绘,完成地质平纵面的调绘工作.根据勘探点的布置原则及原有公路的病害情况,结合调绘结果,积极与设计单位勾通,及时布置勘探工作。
2016年3月18日,勘探队伍进场,主要采用钻探、挖探、原位测试的综合勘探手段开展工作,地质勘察人员对勘探的全过程进行地勘监理和钻孔编录,以确保勘探质量。地质勘察人员在仔细研究调绘资料的基础上,对勘探资料及试验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于2016年6月20日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地勘资料的整理编制。
1。6 工作量布置原则与实际完成工作量
1.6 工作量布置原则与实际完成工作量
1。6。1工作量布置原则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露头条件差、不能判明的地下隐蔽工程地质条件,或为满足取样、试验需要,对原有公路病害地段,布设适量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重点是不良地质、构造物和病害地段;对地质条件简单的一般路段,间隔一定距离亦有勘探点控制。
地质条件简单的路段,以挖探等简便方法为主。对不良地质和大型工程工点,以钻探为主.对本项目不良地质地段进行综合勘探。对大、中桥布设钻孔。对全线的小桥、涵洞通道、防护工程等在有代表性的岩性段布置钻孔和探井.
1。6.2实际完成工作量
根据勘探点的布置原则,结合勘探申请报告,祥勘阶段完成了相应的地质调绘、钻探、挖探、取样工作.此外还进行了原位测试(标准贯入、动力触探试验)、水文地质观测(水位测量)及岩土水试验(土常规、筛分、岩石强度、水质分析等)。本项目施工图勘察阶段共完成的工作量统计如下:
地质勘察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表3
项 目 | 单 位 | 勘探工作量 | 备 注 | ||
地质调绘 | 1:2000平面 | km2 | 37.91 | ||
地质纵(横)断面 | km | 47.40 | |||
筑路材料 | 处 | 1 | |||
取土场 | 处 | 2 | |||
勘探 | 工程钻探 | m/孔 | 662.2/95 | ||
工程探井 | m/个 | / | |||
取样 | 取土样 | 原状样 | / | 12 | |
扰动样 | 组 | 148 | |||
筛分 | 组 | 82 | |||
水质分析 | 组 | 8 | |||
岩样 | 组 | / | |||
易溶盐 | 组 | 54 | |||
CBR | 组 | 2 | |||
筑路材料 | 组 | 2 | |||
1。7 勘察手段与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了综合性勘察手段和方法。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工可资料及初步设计的详细研究,对全线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地段等的范围、类别、性质有了初步认识,然后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安排物探对判断不明部分、大型构造物进行勘探,最终通过布置合理的钻孔、挖探来验证地调和物探的判断。结合本项目具体的地质条件,采取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挖探、取样和室内岩土试验相结合的勘察手段。
2、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
国道G312线起点为上海,终点为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途经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8个省市自治区,全程4967公里。国道312线在甘肃境内长1536公里,起点位于甘陕交界的凤翔路口(K1681+000),终点位于甘新交界的星星峡(K3307+965)。本项目试验段起点位于嘉峪关市与玉门市分界的双井子堡,桩号为K2912+000,终点为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桩号为K2945+350,路线总体走向自东向西,途径双井子堡、新民堡、七里墩至清泉村,全长33。403Km。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
国道G312线是连接我国东部上海、江苏和西部甘肃、新疆的一条重要通道,曾是新疆物资运输的唯一通道,现有公路自通车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沿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国道312线酒泉、嘉峪关境内段为原甘新公路的一段,后经多次改造,路况遂有明显改善。1981年划为国道,成为国道312线(上海至霍尔果斯)的一部分。1991年甘肃省对国道312线兰州至安西段实施“创建千里窗口路”改造工程,之后又对瓜州至星星峡段、武威过境段、张掖过境段、酒嘉过境段实施改造工程,使国道312线兰州以西路段基本达到二级标准。
2.2气象
拟建项目区地处内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甘肃省公路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陇西黄土高原温冷气候带。该气候带总的气候特征为春、秋短促,气温变化比较剧烈,河谷川区夏季炎热,高原和山地夏季较凉爽,冬季较长,也较寒冷,东南部降水多,西北部降水少.
拟建项目区气候情况见表1—1:
县域 | 年平均气温 (℃) | 一月/ 七月平均气温(℃) | 年平均地温 (℃) | 历年绝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 年平均降水量(mm) | 年积雪日数 | 最大积雪深度(cm) | 最大冻土深度(cm) | 年平均/最大风速(m/s) |
平凉 | 8。8 | -4.6/21。1 | 11。0 | 36.0/-24。3 | 482。1 | 25 | 14 | 48 | 2.0/19 |
2.3 河流、水文
项目区总属黄河流域一级区。沿线主要河流为:泾河。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腹地的马尾巴梁,它从源头一出山,就水势洪大,湍湍急流,经泾源县白面镇、园子乡、穿沙南峡,在柳家河坝入甘肃平凉,抵陕西高陵县汇入渭河。
泾河是黄河中游的大支流,长451公里,流域面积约45,400平方公里。大部分支流深切于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河谷狭窄.陕西境内多险滩,跌降高差3~7公尺,多形成瀑布急流。夏秋多暴雨,故以洪水猛、泥沙多著称。泾河流域水利开发很早,秦时开郑国渠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上游平凉、泾川等地也远自唐代即已开渠兴利。现在上、中游修筑水库,下游扩建泾惠渠灌溉工程,增加了灌溉面积。
泾河支流众多,主要有马莲河、蒲河、黑河、马拦河、泔河等。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洪、枯水流量相差悬殊,根据平凉市水文站提供的资料计算平凉段泾河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约为1832.5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4。4亿m3.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含沙量141kg/m3,最大含沙量1430kg/m3。
3、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路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土梁峁起伏,沟壑纵横。项目区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因受地质构造作用控制,先后沉积了甘肃红土层和黄土层,形成以黄土堆积前的构造地貌为基础的黄土地貌。黄土分布面积较广,地形波状起伏,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梁状山体。梁体大都和河谷平行,成梳状分布,构成梁、沟相间的现代黄土地貌。可进一步细分为河谷阶地和黄土梁峁。
丘陵区地质基础一般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黄土梁一般为条状延伸的岭冈。有的由黄土塬经侵蚀分割而成,有的在黄土堆积前即为条状延伸的岭冈,黄土堆积后,仍具有岭冈起伏形态。顶面比较平缓,两侧为沟谷和冲沟所切割;黄土峁为呈穹状和馒头状的黄土丘陵。顶面多浑圆,斜坡坡度变化较大,大多数为阴坡平缓,阳坡较陡,可达15°~25°.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多连续分布。它是黄土覆盖在穹状古地地形上,经流水侵蚀而成,或由塬或梁经长期侵蚀切割而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