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温带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少许的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充足;夏季降水多.社会经济:劳动力数量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劳动力经验丰富;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1982~2007年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温度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温℃。春季绿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夏季绿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春季温度升高,植被开始生长时间提前,明显增加了植被覆盖;夏季温度上升加速了地表蒸发过程,潜在地加剧了地表水分的缺乏,由此造成土壤干土层的发育,对植被
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春季温度有上升趋势,绿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5月份绿度的增加的显著性达到年内的第一个高峰;夏季温度上升趋势比春季更加显著,相反绿度呈现出降低趋势;秋季9月份温度变化为增加趋势,10月显现弱的降低趋势,而绿度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增加的显著性在10月份达到最大。这是因为退耕还林(草)前的耕地多,10月份农作物都成熟收获了,绿度很低,而10月份林草茂盛,绿尚未褪去,自然绿度就高了。
三.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原的范围
1.黄绵土
黄土母质经直接耕种而形成的一种幼年土壤。因土体疏松、软绵,土浅淡,故名。主要特征是剖面发育不明显;土壤侵蚀严重。广泛分布于中国黄土高原,以甘肃东部和中部、陕西北部、山西西部面积较广。常和黑垆土、灰钙土等交错存在。土层深厚而性状松脆的黄土母质,在不良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以及强烈的侵蚀作用影响下,其成土过程速度远远落后于侵蚀过程,因而土壤停留在母质状态。由于原有土壤剖面逐渐被剥蚀,熟土层无法保存,通过耕作又逐年从母质中补充生土,因而土壤肥力水平低。全剖面呈强石灰性反应(~)。土壤主
要由毫米以下颗粒组成,细砂粒和粉粒占总重量的60%。可耕性好,适耕期长,雨后能立即耕作。土浅,比热小,土温变幅大。按水热状况的不同
黄绵土疏松多孔,容量小,耕层容重一般为~dm2总孔隙度55%~60%,通气孔隙最高可达40%。黄绵士透水性良好,蓄水能力强,有效永范围宽,透水速度通常大于s,每个时渗透量为50~70mm,下渗深度可达~,2m土层内可蓄积有效水400~500mm,田间持水量为13%~25%,凋萎湿度3%~8%,土壤有效水含量可达80~170g/kg,不同地形部位特别是坡面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大,阴坡蒸发较弱,水分状况优于阳坡,一般比阳坡土壤水分含量高15~30g/kg,相对高200g/kg以上。黄绵土多处于温带,加之质轻、浅、比热小,因而土温较低,变幅大,属温性—中温性土壤,一般阳坡高出阴坡~℃。坡向对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对黄绵土地区的作物布局、播种时间选择以及出苗生长状况都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环境条件(地形、坡度等)及土壤水分、养分因素等,对黄绵土进行适宜性评价,大体可分三大类:
一、宜农作物类。在≥10℃积温高于1609℃,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或降水少但有灌溉条件,地面坡度小于20°-25°,包括塬地、梯田、川(沟)台地、弯塌地、垌地,以及坡度小于
20°的梁峁缓坡地。此类地形部位的黄绵土水分状况好或较好,适于栽培农作物,面积约占黄绵土总面积的35%左右。
二、宜植树造林类。坡度大于35°的陡坡地黄绵土,由于受地形限制,不宜种植农作物,但土壤水分状况较好,适于造林,面积约占黄绵土总面积的40%左右。
三、宜种植牧草及饲料作物类。包括坡度20°-35°的梁峁陡坡黄绵土,植树造林受水分不足的限制而宜于发展牧草及饲料草类,面积约占黄绵土总面积的25%左右。
2.黑垆土
黑垆土的剖面上部有一暗灰的有隐粘化特征的腐殖质层;此层虽较深厚和疏松,但腐殖质含量不高。分布于中国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黄土塬地、黄土丘陵和河谷高阶地。其中以地形平坦,侵蚀较轻的董志塬、早胜塬、洛川塬等塬区为多,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类之一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
似。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下半段为灰带褐
由于黑垆土的腐殖质层深厚,适耕性又较强,已全部为耕种土壤。但为防止土壤侵蚀,利用时应采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并增施有机肥料。
3.褐土
分布地区: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褐土的表土呈褐至棕黄;剖面中、下部有粘粒和钙的积聚;呈中性(表层)至微碱性(心底土层)反应。土壤剖面构型为有机质积聚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中国境内褐土多发育于碳酸盐母质上,具有明显的粘化作用和钙化作用。呈中性至碱性反应,碳酸钙多为假菌丝体状广泛存在于土层中、下层,有时出现在表土层。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根据土壤气候特征,黄土高原的主要适合作物有: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棉花、经济林木)油料作物(大豆、黄豆等豆类).
熟制:一年一熟、少部分地区有两年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