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着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着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2、介绍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四、品析鉴赏: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
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 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 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三.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 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