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法
诵读法、讲授法、研讨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主预习(30分钟)
(一)诵读
1.自由诵读课文,扫清读音障碍。
湓pén浦口    铮铮zhēng然    倡chāng女    贾gǔ人    浔xún阳    荻dí花 
轻拢lǒng慢捻niǎn抹mò复挑tiǎo    初为《霓ní裳cháng》后《六幺yāo》
虾há蟆陵    红绡xiāo    钿diàn头银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参考注释,再读课文,并将重点字词的解释写到文本中。
3.自读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行”这一文体、文化常识。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文学常识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文化常识
1.元和十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2.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3.司马:中央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4.出官: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
5.教坊,即教坊司,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称为教坊,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一度改名“云韶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明代改教坊为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至清代雍正时改教坊司为和声署。
6.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二)思考
1.熟读序言,思考序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3)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4)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2.通读全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
明确:(1)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
    (2)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才能。
    (3)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
与朱元思书教案    (4)诗人自叹贬谪之苦。
    (5)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二、教师检查预习情况,与学生探讨思考题(15分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播放视频《琵琶行》,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引入新课。
师: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一个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熟读第一、二自然段,赏析并反馈精讲
1.赏析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两句话。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
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指出“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两句使用的手法。
译: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1)“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2)“管弦”:指音乐,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例如“巾帼不让须眉”中以“巾帼”借代女人,以“须眉”借代男人。
再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 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以“死骨”借代尸体。
3.赏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两句中“惨”和“茫茫”两词的妙处。
    酒喝得不痛快还要伤心将要分别,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小结: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
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5.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出几处呢?这些比喻写出了音乐怎样的特点?
明确: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细腻柔美)
大珠小珠落玉盘(圆润清脆 错落有致)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高亢)
铁骑突出刀鸣(气势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戛然而止)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6.诗人对音乐的描绘除了用到“比喻”外,请问还用了哪些手法将“仙乐”表现出来?
明确:(1)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叠词,是以词的形状来判断 有两个要素: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三是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连绵词有以下三种类型:
1、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蹊跷"。
2、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徘徊"。
3、非双声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如蘑菇、垃圾、囫囵。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侧面烘托,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侧面烘托是通过描写别的事物来烘托当前事物,这样可以更容易达到描述的目的,甚至比正面描写更能感动人或者吸引人,还可以省略很多文字,使文章更简练紧凑。
7.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你看出了琵琶女怎样的情感和生活的变化过程?
明确:
第一乐章“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低沉抑郁,空船独守)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起伏生动,火红青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幽愁暗恨,年长衰)
第四乐章“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不平愤懑,空船独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